地獄使者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3-18 15:50

別小看一句話的力量

別小看一句話的力量!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3&id=38936
作者:大串亞由美 出處:Web Only 2009/09
相關關鍵字:名人讀書會
在商業交談中,不論對方是客戶,上司,抑或是後輩,你必須從對方的角度,「真心誠意地」為對方的利益著想。「我想要做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工作!」只是共度一段和樂融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應該要以雙方都能獲得商業上明確利益的真心「雙贏」為努力目標。
有時候我們無法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心情,不是類型或個性的問題,而是沒有掌握到「說話技巧」。天下雜誌出版的《說動力》舉出各式常用的狀況題,讓讀者能夠快速經由案例沙盤推演,經由練習與推演,你一定可以舉一反三,自由運用,明天就能實際演練、派上用場!
靠「問話方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回答!?
光是一個回答方式,就可以大大地改變給對方的印象。
面對別人惶恐地說「對不起」,還不如聽到他直接說出「謝謝」來表達謝意,自己的心情會來得舒服些;邀約對方參加酒宴,比起被對方冷淡的回絕:「我無法陪同」,若能得到對方“反提案”:「如果是午餐的話,我一定奉陪」,更會留下好印象。反過來說,冷淡的回答或「對不起」的口頭禪說不定正在造成損失,而這些損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僅因一個小小的講法就造成損失的例子還有很多。
譬如下面一段和來店客人的對話。假設他正在找一個眾人皆知的高級名牌,而且是非常受歡迎的款式。
客人:「我想要動物圖案的小包包。」
店員:「您要找的是非洲款的對吧!」
就算店員沒有惡意,可是有些客人還是會覺得被瞧不起:「你連這個名字也不知道嗎?」留給人的印象是按照程序不知變通的。
客人:「我想要沒有任何圖案,很簡單的鑰匙圈。」
店員:「如果您要找的是沒有圖案的,我們只有這個。這是本店最便宜的一個系列。」
這位顧客說的是想要簡單的東西,應該並沒有說他想要便宜的。或許店員是打算提供客人商品的相關資訊,可是這一句話,卻讓對方大為失望。
建議你,如果對方說:「動物圖案的……」,你便用對方的語彙回答:「您要找的是動物圖案的小包包是吧!這裡的……」。因為自己使用的語彙比較聽得入耳,而且更重要的是對方應該能夠感受的「這個人有好好在聽我說的話。」
給對方這種「有在聽」的小小安心感,是構築彼此信賴關係的第一步。後面的例子也是一樣,「說到設計的簡單性,我建議您這邊的商品。我們為客人們準備有不同顏色,還有紅色和黑色兩款。」這樣回答比較會給人好印象。附帶的資訊提供也要配合顧客「簡單性」的需求。
如果能建立起信賴關係,新客人也許就會成為再上門的常客。但要是就如此的一句話,而沒有掌握到對方的心意,這可是重大損失。職場上的對話裡也常常會出現類似的陷阱。例如:對犯錯的同事或下屬的一句話,「為什麼(連這種事也)不會呢?」
這樣只是在指責對方的失敗,對話也就到此為止,無法繼續發展。被指責的對方也只會反駁而已:「什麼嘛!自以為了不起啊!……」
「這種錯誤不想讓它再發生,對吧!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
和對方一起從他犯錯的理由思考出不再出錯的方法。當然,失敗就是失敗,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必須要清楚地指出來,但是稍加改變講法,對方也會想要「積極地思考對策吧!」
我們只要試著站在被指責的人的立場想就會明白。如果人家對你說:「你為什麼不會呢?」你會怎麼回答?
「……對不起。」
總之先賠罪,但其實內心並不愉快。如果對方是同事,或許你會作勢回嗆:「是你一開始的指示讓人很難理解,又不是只有我的錯!」
但是,如果對方設身處地的問你:「該怎麼做才辦得到呢?」情況又會如何?
「給你造成困擾我很抱歉。下次我會仔細檢查的!我會努力快點完成它,到時你可以幫我一起做最後確認嗎?」
積極的詢問便能期待積極的答案。即使是同樣的一件事,一個問法的不同,就可以改變回來的答覆。―你是不是也常在這種地方吃虧呢?
仔細傾聽,道路就會更寬廣
現在,你有個非常重要的生意要談,對方會給你「YES」還是「NO」,可能與你的詢問方式和鋪陳方式有關。
那麼,要如何才能夠把生意談成,讓對方說出「YES」呢?
關鍵之一就在於「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或許你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事實上,沒能做到這所謂「理所當然的事情」的人卻所在多有。
例如:假設這裡有一百萬日圓,A先生和B先生正在決定要怎麼分。其中A先生無論如何都希望能夠獲得這一百萬,B先生也顯露出想要的表情。
「那,就每人各分五十萬吧!」
既然兩人都想要,各給一半,應該不會有怨言才是。但是,這樣做真的是兩全其美之計嗎?
如果我們再仔細地聆聽他們兩個人的說法,就會發現他們對這一百萬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A先生表示,為了自己公司的生存,「今天無論如何都想要這一百萬。」相對地,B先生表現出:「有一天會需要這一百萬,所以今天拿不到也無所謂。」如果我們假設:拿不到一百萬的A先生就此得悲慘地面對破產的命運,而B先生雖然也想要這一百萬,但他更希望和A先生一起共同打拼,可是這樣的分配結果,使得B先生無法實現和A先生共事的計劃,只徒留那不太想要的五十萬在手上。如此一來,造成的是雙方的遺憾。
因為我想要,所以對方應該也想要才對。
如果對方說希望可以打個折,如果不打折就一定得不到對方的「YES」。
如果上次這個方法可以成功,這次依樣畫葫蘆,對方應該也會滿意吧?―
商場上,上述的自以為是有不可有的。必須要把自己的價值觀或經驗法則暫時擺在一旁,確實地「聆聽」對方的話,而且是要能夠如實掌握其想法的“請教”。
抓住機會的關鍵就在這裡。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