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2-28 08:02

三股力量驅動比特幣狂飆 政府不可輕忽其意涵

比特幣價格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漲了三倍,過去12個月來漲幅更超過400%。如此壯觀的漲勢背後有何驅動力量?對全球金融和貨幣又有何意義?從投資人觀點來分析,應是很好的理解方式。政府和央行也應留意比特幣現象傳達的重要訊息,尤其在官員頻頻示警的歐洲和美國。

媒體爭相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和行動支付商Square宣布買進比特幣,這凸顯採用層面持續擴大。更多企業如今須思考,比特幣可能演變成一種更普獲採用的支付形式和保值工具——貨幣的兩大特色。這伴隨而來的,是對公部門(尤其在貨幣如美元、歐元這般獲世界各地採用的國家)傳達明確訊息:既要更認真看待加密幣賴以為基礎的技術,另一方面,也要留意趨勢從傳統貨幣日益移開的可能性,以及這對貨幣政策效力和發行貨幣的獲利能力(鑄幣稅)有何影響。

有別於特斯拉和Square買比特幣是基於正面的理由,第二股推升比特幣價格扶搖直上的力量,是受負面的理由驅使。這涉及多重因素。有些人擔心通膨復熾和貨幣貶值。其他人則是為情勢所逼,而被推向比特幣,試圖減輕金融風險,因為此時政府公債殖利率低迷(儘管最近攀升了些),而債券與風險性資產(如股票)之間傳統的負相關性已大幅減弱。這伴隨而來的,是未來金融穩定性面臨更大威脅,因為這種為減輕風險而採取的投資部位配置,如今納入一種波動性更大的元素。

投機性資本流動,是第三股驅動力。比特幣被某些人視為提供迅速賺大錢機會的資產之一,這反映背後更普遍的現象——過度承擔風險,從發債金額創新高、信評最差高收益債的風險溢價大幅壓縮,到名人紛紛成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以及「迷因股」(meme stock)現象,都可見端倪。這再次傳達令人不安的訊息,提醒政府和央行留意未來金融波動和不穩定的風險。

在比特幣誕生和初具雛形期間,太多人遽下斷語,一口咬定比特幣現象只會曇花一現,而且無足輕重,甚至斥之為詐欺工具。目前為止,事實證明他們的看法錯誤。今天,太多官員傾向以狹隘眼光看待加密幣。不應如此。比特幣價格一飛沖天反映背後一些層面更廣的發展,而這些發展與政府和央行政策的設計和效力大有關聯。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