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fg789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2-12 05:27

小心股市泡沫 楊應超分享牛年必看5大關鍵字

「我覺得(美)股市絕對過熱,現在絕對是泡沫。」曾被譽為「第一名外資分析師」、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提到近期又開始狂飆的華爾街股市,連用了兩次「絕對」。他認為,2021年股票市場仍有賺頭,不過,投資人絕對要更小心

楊應超提出了,他的牛年5大投資關鍵詞。

1、新冠肺炎疫苗

楊應超認為,未來要持續留意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新冠疫苗施打狀況、是否有副作用。他認為,目前各國超訂疫苗,預料2021年中以後,疫苗將會供過於求,待疫苗大規模施打後,倘若旅遊與商業交流恢復,屆時才能期待經濟恢復常軌。

2、美國經濟

美國景氣榮枯會影響全球,楊應超指出,美國新總統拜登上任以來,勢必會撒更多錢救經濟,過去,川普是針對每人發放600美元紓困金,未來會增加到2000美元。投資人也應該觀察美國經濟成長率、就業率是否好轉,「只要美國經濟好轉,才能把全球經濟帶起來。」

3、美國聯準會(Fed)

美國聯準會的無限貨幣寬鬆政策,去年一整年替全球股市打了一記強心針,反之,未來「何時升息」也是重要關鍵。楊應超點出,近幾年可能還不會升息,不過,投資人在牛年還是得隨時留意聯準會動態。

他也提到,新任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過去曾任美國聯準會主席,她對於資本、金融市場政策比較在行,政策執行會比較細緻、強調實效。相較之下,過去的美國財政部長,都是從金融圈如高盛銀行過來的,只對炒股有幫助。



4、全球地緣政治衝突

美中貿易戰仍會持續,不過會變得更加『合理』。」楊應超說明,拜登不會像川普一樣不按牌理出牌,但對中國大陸的施壓仍會持續,同時拜登也會聯合歐洲加入戰線,對中國大陸來說,情勢或許會更加辛苦。

另一方面,投資人也得留意,南海、中東衝突是否擴大,楊應超認為,美國正值政黨輪替、新任總統上任初期,地緣政治衝突可能會加劇。

5、新台幣匯率

台灣防疫有成,成為全球少數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2020年底才從美國返台的楊應超,忍不住讚美台灣防疫成效,但他也點出台灣的隱憂,那就是「新台幣升值幅度太大」。


楊應超直言:「新台幣升值的幅度太誇張了。」他打趣說,如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還在位,鐵定不知道要罵(匯率)幾次了。儘管新台幣強勢升值主因是美國印鈔票,不過,央行還是要想辦法應對,因為台灣經濟太仰賴出口了

泡沫危機下的投資教戰守則




楊應超也說,他覺得股市現在絕對是泡沫,而且太貴了,只不過,現在還不知道(泡沫)什麼時候會破。他給投資人的忠告是,有泡沫疑慮下的投資,重點不是挑什麼股票,而是有沒有做好資產配置。

他強調,一定要做好資產配置再去挑股票、ETF。

楊應超分享,他將一半的錢放在高風險、高報酬的股票市場,雖然知道有泡沫化危機,不過,他這些錢已經擺很久,就讓它繼續漲,就算破了,對生活影響也不大。

另一半的錢,楊應超則放在債券市場,「這一半是完全不能有任何風險。」他強調,不論是定存、黃金,甚至是沒利息的現金,他都會納入考慮。

做好避險後,若自認自己風險承受度高,也可以把股票部位調高到六成、七成。

即便過去長期在外資圈工作,楊應超也坦言,選股是難事,「過去我掌握那麼多資源,還是有三成機率會押錯,」目前已經退休的他,則把ETF當作核心投資標的,「不想做功課的話,就像我一樣買ETF就好。」

楊應超說,ETF就是買大盤,大盤裡面會有Apple、Google、特斯拉的成分,相對比較安全,這些股票漲起來,也能賺到錢。


他笑說,自己生性比較保守,因此長年固守的投資金律是,既要賺到錢,也要能控制風險。

倘若投資人若想挑個股,楊應超表示,一定要先做足功課,「現在投資人買股不看基本面,讓我覺得很可怕。」

他認為,不少投資人會把運氣當成實力,說穿了這種投資策略,只是瞎猜漲跌各二分之一的機會。

他建議,投資個股前,一定要先看本益比,一定要閱讀企業的年報,先了解產業,投資才不會像賭博一樣。

楊應超也認為,看報紙買股票,已經晚了好幾步,最好還是多看年報,找到報紙沒有的資訊,甚至主動拜訪公司、找產業人士聊天,這樣買股票才有意義。

未來新趨勢 電動車、遠距概念



2021年,有哪些新銳投資領域?

楊應超點出,從1月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就能看到未來3到5年的趨勢,2021年最大亮點還是「汽車」。

他指出,除了熱門話題電動車,AI無人駕駛更是值得期待。

楊應超解釋,未來無人駕駛需要很多數據,機器必須要隨時注意周邊的人車,可想而知,傳輸的資訊量會非常龐大,在擁有5G通訊前,幾乎是不可能達成,但是5G時代,將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應用。

2021年也會是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楊應超認為,遠距上班的概念,到了2021年仍會持續發燒,未來伺服器需求大增,PC產業也會特別好,從過去1家1台電腦變成1人1台電腦,包含網路攝影機、IoT智慧家電,在2021年的需求都會持續增溫。

楊應超點出,這也代表台灣產業要開始靠創新賺錢,不能再靠代工賺錢,他舉例,鴻海投入電動車後,股價終於動起來,台積電也是在技術上創新,才能擁有現在的地位。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