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4-07 19:51

專家籲陸官方撒人民幣10兆救經濟

為化解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有專家呼籲大陸官方的財政政策救助和刺激規模應不低於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3兆元),救助和刺激計畫應該放棄以投資和項目為中心的傳統做法,把重點轉移到救助企業、刺激消費方面。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撰文指出,必要的救助和刺激政策出手一定要快,要趕在大批企業倒閉之前推出足夠力道的對沖措施,減少經濟衰退,助力經濟早日復甦。

他認為,大陸在控制疫情方面行動較快,但是在救助和刺激政策上卻表現得更為矜持。雖然也及時降低中小微企業的部分稅費,並採取定向降準等措施增加少量流動性,但總體救助和刺激力道,暫時落後於西方各國。

滕泰表示,與十多年前主要靠投資拉動不同,本次救助和刺激計畫應該放棄以投資和項目為中心的傳統做法,把重點轉移到救助企業、刺激消費方面。財政政策救助和刺激規模應不低於人民幣10兆元,用創新辦法打開收支空間,使用方向以企業救助和刺激消費為重點。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前主任張斌也認為,猶豫不決的零碎政策,不足以打破惡性循環,未來救助的成本更高,整體面臨的損失更大。

張斌指出,針對此次疫情的紓困政策覆蓋面和力度還需更進一步,官方紓困政策組合當中,對居民和失業群體的直接現金補貼仍然欠缺,已開發國家在疫情後給低收入群體和失業群體直接發錢的紓困資金大約在GDP的1%至3%之間,值得大陸借鑒。

張斌強調,直接發錢紓困能發揮一定作用,但量級上還不夠,同樣重要的是維護全社會信貸增長。信貸增長才有相應的存款增長,才有新的現金流注入,也是變相地給居民、企業和政府發錢。美國聯準會各種政策歸結為一點,就是幫助居民、企業和政府貸款,改善各個部門的現金流。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分析,寬鬆的宏觀政策在疫情後,導致大規模通貨膨脹的風險不大。在疫情過去之後,供給復甦會快於需求復甦,更多帶來的是通縮的壓力,而不是通膨的壓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