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雅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9-20 17:40
曾銘宗新四箭 帶頭急攻「銀行3.0」
本帖最後由 秀雅 於 15-09-20 17:42 編輯
1236876
8月底,金管會公布放寬銀行、保險業投資雲端、大數據、行動支付等事業的辦法,不再受到嚴格的轉投資限制,讓科技、金融業界一同叫好。辦法才剛出,如今金管會又要出招,準備設立基金、推動辦公室、設大數據平台,就是要逼金融業快快生出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新創公司
提前一個月啟動 趕進度,兩會領軍打群架
這一整套計畫是由資策會規畫。「台灣再不做FinTech,就來不及了!」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說,近兩年來全球金融業開始積極投入創設FinTech公司,台灣在這方面明顯落後美國、中國。現在台灣金融業者雖然已經開始動起來,但台灣的銀行國際化不夠、規模太小,因此資策會有了邀請金管會領軍,帶金融業者在FinTech領域「打群架」的主意。
過去政府為防止金融業挾保戶資金、存戶存款肆意收購公司、爭搶經營權,造成金融風險與社會不安,對金融業轉投資限制嚴格,對非金融轉投資的投資持股限制5%以下。在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拍板下,8月下旬正式放寬金控、銀行、保險投資FinTech公司時,可以百分之百出資。
打從兩年前的農曆年過年時,抱著《Bank 3.0》當假期讀物,現在曾銘宗已經搖身FinTech「育兒」專家。他如數家珍的分析各國育成政策:倫敦宣示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成立FinTech推動辦公室;新加坡成立FinTech新創基地,政府出資約新台幣50億元當種子基金;香港也設立督導小組,要為FinTech新創事業創造友善法規環境。
不只台灣急推 西方金融業,緊張業務萎縮
事實上,不只台灣很急,西方金融業者也很緊張。英、美前四大銀行業者在度過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再遇FinTech科技海嘯,減少超過35萬個工作。而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由於華爾街大銀行加入投資行列,去年全球對FinTech產業投資突破120億美元。
今年五月份《經濟學人》推出一整套FinTech特別報導,分析科技新創事業切入金融服務,比銀行更靈活多元,將使銀行利潤減少、體質變得更加脆弱。
台灣最大障礙在法規 投資仍得先申報金管會
根據金管會與資策會敲定的發展FinTech「新銘宗四箭」,第一箭是成立推動辦公室,曾銘宗更將親自領軍,拉高辦公室層級。第二箭是向銀行與周邊單位募資,在金融總會旗下設立基金,以確保資金無虞。第三箭為設立FinTech創新園區,提供機器設備、技術支援、人才媒合及租金便宜的辦公室,找來創投輔導新創事業。第四箭則是設立金融業大數據資料庫平台,曾銘宗說,金管會要帶頭開放政府資料,預計今年底前新增1,018項資料,目前進度已達8成。
「目前銀行的投資意願真的很強,」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觀察,但發展FinTech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法規。他期待推動辦公室能帶來更大尺度的開放。他分析,在新制度下,金融業仍須向金管會申報才能投資FinTech公司,生殺大權掌握在金管會手裡,讓新創業者無法放心大展拳腳。
回應業者心聲,就是未來FinTech推動辦公室的任務。曾銘宗樂觀期待,等到這個規畫獲行政院通過施行,可在3到5年內促成30家FinTech新創公司成立,屆時不只創造工作機會,「只要產品有競爭力,到時產值可高達1千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