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8-24 19:06

漫談離婚後女性的身心照護

當今社會,離婚率日益深升高,若調適不良,對家庭及孩童勢必造成諸多影響,且須付出更多社會成本。此時,社工人員、心理師及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也不得不面對愈來愈多這些事件對造成憂鬱焦慮及身心症狀之處理。本篇將強調我我調適及旁人支持,避免更多身心症上身之虞。
其實婚姻好壞,當事人心知肚明,卻有許多人在面臨品質甚差的婚姻時,沒有勇氣離婚。不是叨叨向人訴苦,便是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或在辦公室裡成為頭痛人物,或是經常抱怨那裡痛那裏癢,全身上下皆是病。
保守的婚姻專家力勸當事人忍耐,絕不要輕言離婚。然而,真的有助於解決問題嗎?答案是不一定的。有些婚姻除離婚外沒有第二條路走,如配偶酗酒、賭博、家庭暴力、習慣性外遇、不負責任、性侵害子女、吸毒、嚴重精神疾病、宗教偏執狂等,孩子在這種家庭中長大,人格顯有不被扭曲的。
其實最大的委屈還不是對方外遇,而是惡劣的婚姻品質,自結婚後,便一意的委屈自己,盡量配合對方,唯恐沒把良妻賢母角色的演好,連最難恃候的婆婆都小心翼翼的服恃好。有太多的婚姻讓女人受罪,離婚會增加自我認同。離婚需要很大的勇氣,脫離熟悉的生活圈,成為單親、重回職場面臨經濟困境,打離婚官司曠日持久,面對社會歧視等等,無一不是挑戰。
保守人士認為:高離婚率肇因於道德觀念的淪喪,那麼為何常是女性在努力維護婚姻,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女性多假設這是她們應盡的責任,但不能只有女性被要求去適應、去改變。兩性因婚姻制度多要有所犧牲與付出。但是主動諮詢的還是常常是妻子,精神科與心理諮商診療的病患中,女性佔了大部分,相關書籍大部分也以女性讀者居多。
詢問女性離婚之後第一個感覺,回答「恐懼」與「解脫」的人數常是各半。但解脫是永久的;恐懼是短暫的。隨著時間流轉,女性會經歷痛苦、悲傷與氣憤的情緒,最後則是快樂與平靜。
男性與女性對於依附與分離的體驗各有不同,每一個性別都認知到另一方無法理解的危險,男性害怕結合,女性害怕分離。自主性是男性的理想,完全不同於妻子與母親對於自身在這世界的定位。她們以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定義自己,一旦與一位重要人物的關係消失,女性的自我定義也就此瓦解。一旦必須放棄婚姻中的照顧角色、真正尋求獨立時,女性的自我精神即會陷入險境。日後他們將如何在乎別人,又會在乎誰?難怪讓人心生恐懼。
且許多女性從未學習如何好好和自己相處,所以恐懼多來自於恐懼與孤獨。離婚需要極大的勇氣,但也會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掌控權。選擇對自己負起責任是重要的轉戾點。做決定時,必定伴隨著強烈而且相互衝突的混亂情緒。此時盡可能從所有的來源得到幫助,不論是來自於朋友、親人、治療師或書本都好。
決心離開婚姻的那一刻,在恐懼與解脫的感受間掙扎,好像這兩種情緒會彼此取代,但其實二者共存才具有意義。
失去家人與朋友的接受與支持是另一項恐懼,有時候這種恐懼是深植在內心深處,通常都刻意掩飾的毫無破綻。仍有許多離婚女性深為親朋好友的異樣眼光所苦,只因為自己及旁人都無法面對及接受已離婚的事實。如果你不與別人談論,就會變得孤立與害怕,最後把你自己推回過去的夢魘中。保持緘默的女性會更痛苦,花更多的時間從離婚的巨變中恢復情緒的平衡。
對多數的女性而言,運動與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讓她們重新改造身體,就好比心靈的治療一樣有效。健康的身體也是對自我負責的一部分,更是建立自尊重要的因素。所以離婚後,要更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
的確離婚讓人難過。但是如果你決定了,就勇往直前,然後對自己好一點,對個人自我調適好些,旁人支持系統強一些,會有一樣快樂健康的單親家庭或新單身女性,仍然能夠減輕離婚或失婚對社會之影響,擁有更多社會之和諧與美好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