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05:30

AI與數據中心建設需求,台灣在半導體、散熱、PCB 與機殼等領域的供應鏈地位持續強化,為台股基本面提供穩固支撐。(路透)
■古漢斌
2025年第二季,美國經濟表現優於市場預期。GDP季增年率達3.0%,高於市場預期的2.4%,並明顯優於第一季的-0.5%。雖然商品與服務支出季增率分別回升至2.2%與1.1%,但與去年相比仍顯疲弱,特別是服務支出年增率僅1.9%,顯示消費動能逐步放緩。就業市場方面,7月非農就業僅增加7.3萬人,遠低於預期,且前兩個月數據合計下修25.8萬,使近三個月平均新增人數降至3.5萬人,顯示勞動市場降溫趨勢明顯。
美國勞動市場降溫 Fed今年可能降息3碼
製造業方面,7月ISM製造業指數為48,連續五個月低於榮枯線50,景氣衰退疑慮升溫。不過,物價數據相對穩定:7月CPI年增2.73%、月增0.20%,核心CPI年增3.05%、月增0.32%,符合市場預期。這些數據使得市場對9月降息的預期大幅上升,FedWatch顯示降息機率已超過90%,全年可能降息3碼,2026年再降2碼,對金融市場形成支撐。
截至上週,S&P 500 第二季財報公布約9成,81%企業營收與EPS 優於預期,整體盈餘年增率達11.8%,連續三季雙位數成長;營收年增率為6.3%,在11個產業分類中有 10 個呈現正成長,僅能源產業因油價下跌而衰退。EPS成長主力來自通訊服務(+45.8%)、資訊科技(+21.3%)及金融(+13.1%),醫療保健與非必需消費也明顯回升。展望後續,市場預估第三、四季 EPS 年增率均約 7%,2025與 2026年分別可望成長10.3% 與13.3%。目前 S&P500前瞻本益比約22倍,企業獲利的穩健成長與市場評價水準,持續支撐美股多頭走勢。
台灣經濟呈現「外熱內冷」格局
台灣第二季GDP年增率高達7.96%,顯著高於主計總處預估的5.23%。主要動能來自AI需求與消費性電子提前拉貨,帶動商品與服務輸出年增率上升至35.1%。相較之下,內需表現偏弱,民間消費年增率僅 0.56%,7月消費信心指數維持在64.38的低檔,顯示經濟呈現「外熱內冷」格局。
出口表現則延續強勁增長。7月出口年增率達 41.9%,大幅優於財政部預估的 15~20%。其中,資通訊產品年增率更加速至 87.1%,出口金額高達242億美元。AI相關需求依舊是出口的主要支撐力道,國際科技巨頭如Google與mexta均大幅上修今年資本支出至850億美元與720億美元,凸顯AI投資熱潮對台灣科技供應鏈的長期利多。
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Google、Microsoft、Amazon、mexta)在2025年的資本支出總額將達3300億美元,2026年更將進一步提升至3500億美元。龐大的AI與數據中心建設需求,使台灣在半導體、散熱、PCB 與機殼等領域的供應鏈地位持續強化,為台股基本面提供穩固支撐。目前台股的本益比約19.4倍,低於2024年指數高點 24416 點時的21.7倍。隨著關稅疑慮逐步消除,加上 AI帶動的企業獲利成長,台股評價具上調空間。
台股仍處於偏多格局
整體而言,台股仍處於偏多格局。AI產業的高速擴張與全球資本支出成長,為科技股提供長期動能。然而,必須關注美國經濟降溫的潛在風險,特別是製造業疲軟與就業放緩可能引發市場情緒波動。此外,若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外資資金流向與全球需求都可能受到影響。在策略上,建議投資人採取流動性佳、可適時停利停損的布局,並以基本面穩健、下半年至明年營收與獲利皆可望成長的產業為核心,包括AI相關的半導體、散熱、PCB、機殼,以及部分內需服務業。短線則需留意國際政治經濟事件、全球景氣變化與市場情緒指標,適度控管風險,以穩健參與台股中長期的成長機會。
(作者為聯邦投信股票投資部基金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