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
2025年7月31日 週四 下午3:00
近年高股息ETF成為台股散戶最愛的投資標的之一,年化配息率動輒超過7%、甚至突破10%,吸引大量資金湧入。近期,網路上流傳一份「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針對部分ETF過度強調配息、資本利得挪用、投資人誤導等「亂象」提出管制措施,引發議論。
本周投資診聊室來解答:這是否意味著高股息ETF的時代將結束?投資人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局?
高股息有陷阱嗎?揭開「高股息亂象」
高股息ETF這兩年之所以爆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高配息」的強勢行銷,從「季季配」甚至到「月月配」,成為最大賣點。
然而,許多投資人誤以為「配得多=賺得多」,
卻忽略了這些配息可能來自於資本利得,甚至只是帳面上的收益平準金,而非企業實際營運所產生的現金股利。
此外,部分ETF設計與操作上,刻意選入短期內會除息的個股,藉此拉高配息率,造成市場對配息率的過度迷信與誤解。更甚者,有投資人追高買進ETF,只為了搶配息,結果配完息股價下跌,又無法填息,搞不清楚狀況的投資人「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
新規上路!金管會提出哪些管制措施?
針對高股息ETF出現的「股息灌水」、「超配」、「吃本金配息」等亂象,投信投顧公會彙整業界意見後提出指引規範,並經金管會核定後公告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主要內容包括:
ETF實際配息率原則上不得高於參考配息率(通常是該ETF追蹤指數的股息收益率),嚴禁超額配息。此舉是為防堵ETF利用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來硬撐高配息,減少「吃本金」配息的亂象。
如果要動用收益平準金為配息來源,必須同時符合「基金自然配息率低於指數息率」以及「除息前淨申購大幅增加」這兩道門檻,以防投信利用平準金彈性為高配息包裝,堵住行銷話術的漏洞。
配息必須明確標示來源,例如「股利收入」、「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避免投資人誤解配息等同收益,且若實際配息率超過參考配息率,必須說明原因並保存紀錄,增加資訊透明度。
現有高股息ETF會受什麼影響?
這些新的指引規範,可能對現行高股息ETF產生以下影響:
- 配息率可能下修:在不能動用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補配息」的情況下,部分ETF的年化配息率將下降,甚至難以維持過去動輒8%~10%的水準。
- 成分股挑選邏輯將改變:以往追求短線高殖利率的策略,可能會被更重視基本面與穩定現金流的邏輯取代。
- 行銷訴求需轉型:過去「月月配」、「年配息12次」等話術將難以再使用,投信公司需要重新設計訴求焦點,例如強調長期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等。
投資人該怎麼做?別再盲信「高配息」
投資人自己本身也需做功課,不要再盲目相信「高配息」,而不深究ETF本身的選股邏輯與配息來源。
- 看懂配息來源,比配息率更重要。投資人應該學會分辨配息究竟是來自真正的股利、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才能判斷ETF配息的可持續性。
- 回歸ETF本質,是要追蹤指數的長期效益,而非一時配息的高低。
- 認清高股息ETF的「定位」是否適合現階段的投資策略?在累積資產的事業衝刺階段、或是需要大量現金流的退休生活,高股息ETF的比重配置也要不同。
- 分散風險,將高股息ETF作為投資組合的一環,而非主要的資產配置,事實搭配市值型ETF、債券ETF等,提升投資組合的韌性。
高股息ETF不會因此失去投資價值,只是未來將從「純粹的配息迷思」回歸到投資本質。對高股息ETF擁有正確的理解與合理期待,仍然可以在這波高股息熱潮之後,穩穩收息、長期受益。
不論是股海老手或是投資小白,面對詭譎多變的股票市場總是會有許多實務上的疑難雜症,卻沒辦法靠自己查詢到解答,Yahoo奇摩股市每周定期「海巡」新聞留言區、Ptt、Dcard等投資社群,挖掘投資人實際遇到的投資盲點,並邀請各領域專家前來診「聊」,也歡迎讀者們於文章留言區留下你的疑問,就有機會得到詳盡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