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7-09 07:39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5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5
這種持續不斷的競爭訓練,使得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合作,只是學會了比和爭,學會了防範。比如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不願意給其他同學講一道題,生怕別人學會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競爭中產生挫敗感,首先不滿意自己,產生自卑;然後不滿意他人,敵視他人。
有位家長憂心忡忡地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兒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每天給作業、考試、紀律等方面「表現好」的學生髮放小紅花,定期評比誰得小紅花多,多的人受表揚,少的人挨批評。老師還要把這些情況通過手機簡訊傳送給每個家長,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
而他的兒子總是得小紅花太少,弄得他在別的家長面前抬不起頭,就經常批評兒子。結果最近老師找他告狀,說他兒子居然偷同學的小紅花,還數次向老師打別的同學的小報告,尤其是得小紅花數比他多的同學,明顯嫉妒這些同學。
英國教育家尼爾說過,「所有的獎品、分數和考試都會妨礙正常性格的發展。」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實,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所以,並不是這個孩子的品行出了問題,顯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這裡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學校的首要職責應該是為兒童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以排除社會環境中醜陋現象對兒童的影響。我們當下的現實卻是,學校經常花樣翻新地製造著評比,並不考慮這些評比設計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國小,分早中晚三次對孩子們進行評比,評比等級分為五級,從「最可愛的人」到「最不可愛的人」。想想看,一個孩子,很有可能從早上的「最不可愛的人」變成晚上「最可愛的人」,並且經常在各個級別間來來回回地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