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https://www.healthnews.com.tw/imageFile/202501/d5b60aa74e5e63223128e447997aeb1a_l.jpg)
一份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報告指出,單獨使用BMI作為診斷標準,會把部分BMI不達標,但沒有健康問題的人也歸於肥胖。
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肥胖,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標準。不過,一份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報告指出,單獨使用BMI作為診斷標準,會把部分BMI不達標,但沒有健康問題的人也歸於肥胖,同時提出「肥胖」的新定義,能夠區分出因肥胖而出現併發症的患者,並為他們提供更精準的治療。
研究:以BMI診斷肥胖尚有不足 未考慮體脂率和體脂分布
BMI的計算方式,是以成年人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目前許多國家都將BMI超過30定義為肥胖。綜合外電報導,上述報告由全球不同醫學專業的50多名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所撰寫。報告指出,以BMI作為診斷標準,僅能測量出一個人是否超重,卻沒考慮到其體脂肪率,可能會出現誤判。例如,像運動員這些肌肉發達的人,往往BMI較高,但實際上體脂肪並不高。
此外,報告進一步指出,使用BMI並無法區分身體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而推擠在腰部和內臟周圍的脂肪,則可能導致更高的健康風險。帶領該委員會的倫敦國王學院教授Francesco Rubino就表示,部分人即使被判斷為肥胖,仍能長期保持健康,而有些人則會面對較嚴重的疾病。報告建議,除了BMI之外,應該將腰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體脂率以及患者的病史皆納入考量,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
將肥胖分兩類 可針對已出現健康問題者精準治療
報告也針對「肥胖」的定義提出兩個新分類,以此進行更明確的區分。「臨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適用於因過重而影響器官和組織功能,引發心臟病、高血壓、肝臟或腎臟疾病等健康問題的患者,可採用飲食、運動控制,以及肥胖藥物的治療。「臨床前肥胖」(pre-clinically obese)則適用於有患病風險,但目前健康狀態良好的患者。這類患者可持續減肥和定期進行監測,但無須採用過度的治療。
委員會強調,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以上分類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能夠更針對性地為因過重而引發健康問題的患者進行治療,也更具有成本效益。據統計,全球有超過十億人患有肥胖症。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全美符合肥胖標準的成人約佔40%,而使用上述新標準重新區分,其中約20%被劃分為肥胖的人並不符合新定義,另有約20% BMI較低,但有嚴重健康問題的人,則將被歸類為臨床肥胖。目前全球已有超過75個醫學組織支持這項新定義,但何時會被醫學界廣泛採納則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