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時尚No.124
撰文/蔡啟聖.整理/高芷瑩
許多患者經常以吃止痛藥的方式緩解疼痛,但只要一停藥,膝蓋又開始發作疼痛,其實止痛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溯當初的原始診斷是否正確,比如有些患者的病因根本不是退化,採用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療法就是錯誤的。
膝蓋經常疼痛無法行走,
通常是哪些疾病或原因所造成的?
膝關節是人體活動最重要的關節,一旦有病症發作,往往造成患者行動不便,並帶來極大的痛苦。膝關節的病痛原因有許多種,不僅只是退化或發炎,最常聽到患者陳述的狀況是:「平時膝蓋不舒服,下樓梯時膝蓋很痛,上樓梯覺得沒有力量把腳抬高,一旦蹲下去就站不起來」。
除了退化與自體免疫問題引起的關節炎,膝蓋疼痛的常見原因還有以下幾種:
➹〈1〉髕肌腱炎:主疼痛點在膝蓋骨的下方,用力按壓膝蓋骨下緣會感到痠痛,患者蹲下去就站不起來。通常是由於工作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運動員必須經常快速劇烈跑跳而造成的傷害,因此髕肌腱炎又被稱為「跳躍膝」。依嚴重程度、病程長短與治療成效,可以有不同的療法選擇,例如休息、復健運動、震波療法、無線射頻和手術治療。如果把它誤診為退化性關節炎,以注射玻尿酸或PRP等方式治療,當然療效不彰。
➹〈2〉鵝掌肌腱炎:疼痛的患部位置在膝關節內側、小腿骨的上方,有可能單獨罹患,但經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接受玻尿酸注射之後,僵硬及疼痛都有所緩解,但是小腿骨內側上方仍感到疼痛,就是併發鵝掌肌腱炎所致。通常只須在疼痛處注射極低劑量的類固醇,副作用極少的情況下便可以改善症狀。
➹〈3〉膝關節皺襞發炎:膝關節皺襞是關節囊在胚胎發育過程的殘留物,疼痛會出現在膝關節內側、大腿骨遠端,膝關節活動時會聽到「喀」聲,偶爾會疼痛不止,甚至積水。可以吃消炎止痛藥、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是以關節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
➹〈4〉痛風性關節炎: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的人,就有可能罹患痛風,大腳趾和腳踝是最常發作的位置。膝關節也常發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一覺醒來就發現膝關節雖沒受傷,但卻紅腫、積水,劇痛不堪,此時就必須先針對病因痛風來進行治療。
➹〈5〉膝關節壞死:膝內側、大腿骨遠端如果感到疼痛,特別是晚上睡覺痛感加劇,也可能是「膝關節壞死」,簡單來說,就是膝關節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年輕患者可採用軟骨移植手術來治療;年紀大的患者則可以置換一半的關節,取代壞死的部分就好,不必全部更換。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會有哪些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是膝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依嚴重程度分為四級:第1級患者已有關節面軟骨軟化現象、且出現輕微疼痛;第2級則出現軟骨纖維化現象、並伴隨中度疼痛;第3級已產生軟骨碎片、蹲坐時伴隨高度疼痛;第4級軟骨則呈現嚴重磨損、極度疼痛且站立困難。當軟骨幾乎磨損殆盡時,會造成骨頭與骨頭相互磨擦,繼而刺激骨質增生形成骨刺,更甚者還會導致關節變形,演變為O型腿或X型腿。
醫師會先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傳統的藥物與復健治療,包括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PRP或某些高糖與維生素,希望能發揮潤滑作用,透過物理治療如短波和磁場等,來舒緩膝關節的疼痛與僵硬,再配合運動訓練來強化大腿與小腿的肌力等等。然而,許多患者即使多管齊下接受上述非手術療法,症狀仍不見改善,此時就建議患者考慮進行手術。
治療膝關節的增生療法其原理和步驟是什麼?
「增生療法」經常用於治療受傷的關節韌帶,它的原理是給予患部刺激,增加局部發炎反應,刺激蛋白質合成和膠原形成等細胞增殖,也就是啟動「自癒機制」。增生療法也被認為會增加白血球和巨噬細胞浸潤,以及增加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PDGF)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增加這些細胞的數量可幫助提高韌帶強度、質量和厚度,並增加葡萄糖胺合成和組織含水量。
醫師會將溶液注射到損傷的韌帶、關節或肌肉及其周圍,誘發發炎反應後讓組織重啟自癒機制進行修復,一般每隔2~4週就會重複注射,直到達成治療目的為止,大約需要2~3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
進行增生療法前後是否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由於「增生療法」的本質就是誘發患部局部發炎後重啟自癒機制,所以術後患者會感覺「疼痛」,這種疼痛感至少會持續24小時,最久甚至可達1週。注射後患者需要休息,並根據需要給予物理性止痛,比如冷熱敷,但不可服用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NSAIDs or steroid),因為這就違反了增生療法的本意,患者也盡量不要做任何劇烈運動或用復健手法來治療發炎反應的過程。大約2~4週疼痛和發炎反應結束後,再請醫師重新評估韌帶或關節的疼痛和鬆弛程度,決定是否再次注射治療,或可以開始進行復健。痛覺的接受程度是患者能否使用增生療法的關鍵,為了降低療程中產生的痛楚,通常會在葡萄糖中混合些許局部麻醉劑。
增生療法注射確實可以促進某些受傷韌帶復原更快速,但注射後刺激組織所快速形成的第三型膠原纖維,柔軟且密度較小,對於穩定的韌帶而言不是最佳的纖維類型,而且可能會抑制自然癒合機制中正常類型(第一型)膠原蛋白的形成,造成韌帶潛在的弱化問題,因此部分醫師不主張在急性損傷發生時使用增生療法。所以依據臨床經驗,只有在自然癒合機制之後、韌帶停止修復且未完全修復的狀態下(亞急性及慢性期),考慮使用增生療法治療患部是比較妥當的治療方法。
醫師小檔案
蔡啟聖 醫師
現任:凱薾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副理事長
經歷:聖路易大學公衛博士|聖路易大學醫管碩士|國防醫學院學士|中山醫學大學學士|中山醫學大學傑出校友|國泰醫學中心醫師|龍潭敏盛醫院醫師|範美高氧生醫科技(股)公司董事長
專長:神經外科專科醫師|一般外科專科醫師|抗衰老再生醫學|高壓氧專科醫師|幹細胞研究|老人醫學|功能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