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2-04 22:56
後ECFA時代-台灣經濟將結構性變化
依國際慣例,架構協議的內容不會太多,一般來說只會包括協議名稱、簽署人名稱、開始時間、降稅完成時間、以及預計降稅項目等等,只要雙方有共識,相信明年春天兩岸完成簽署ECFA的機會應該是很高的。
但是,ECFA屬於綜合性的經濟合作協議,其包含層面非常廣,從進出口到總體經濟、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投資到就業等等,幾乎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對於ECFA可能產生的影響,應該要有全面性的研析。
應全面研析ECFA之影響
首先,在探討ECFA對於台灣總體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之前,我們必需要先說的是,為什麼現階段兩岸的ECFA對於台灣的經濟是如此的重要?大家都知道,台灣是一個小而開放型的經濟體系,對外貿易一直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近年來,國際之間各種形式的經貿整合正在快速進行當中,比方說,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協議(FTA)將在明年全面啟動;同樣的,韓國與東協的FTA也將在明年全面啟動,而日本與東協的FTA已經在2008年簽署,預計在2015年全面啟動。
當這些國家簽署FTA之後,他們產品交易都免關稅;如果屆時台灣產品賣到這些國家卻仍要交關稅,則台灣產品的競爭力就會下滑,台灣出口也會受到影響,經濟成長率也會因此而損。依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研究顯示,如果東協加三(即東協加上中日韓三國)成立,而台灣不能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則台灣經濟成長率會下降約1.65%。
反過來說,如果兩岸之間簽署了ECFA,台灣的產品可以免稅進入中國大陸,因此出口會增加,而且在大陸市場上也足與其他國家的產品相競爭,而不用擔心台灣產品被邊緣化的問題。依中經院所做的估計結果顯示,兩岸如果簽署了ECFA,將會使台灣的經濟成長增加1.65%到1.72%之間。而如果台灣再與東協加三都簽署FTA,則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可以更增加到3.26%左右。
大陸同樣從ECFA中得利
其實不但是台灣的經濟因而受惠,中國大陸的總體經濟一樣會得到好處。中國大陸商務部所做的研究顯示,兩岸如果簽署ECFA,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可以增加約0.36% 到0.40%之間;而如果中國大陸再把東協加三的效果放進去,則ECFA產生的效果會上升到0.67%到0.70%之間。在兩岸簽署ECFA的情況下,台灣產品得以免稅進入較大的大陸市場,而大陸產品得以免稅進入一個較小的市場,相對而言,台灣產品受惠較多,這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我們還要再特別強調的是,不論是中華經濟研究院或是中國商務部所做的研究都是以現有的經濟結構為基礎,然後來探討ECFA對於兩岸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認為在這種假設下所得到的估計結果通常都會低估,因為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對於台灣經濟的影響絕對不止是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而已,因為企業的投資布局、兩岸產業的分工、外資可能的流入等等,在在都可能會使台灣經濟體系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因此,許多的經濟學者都認為ECFA對於兩岸經濟的影響,應該會超過目前各種經濟模型所估計的結果。
ECFA是一個架構協議,依一般國際慣例,兩國間在簽署架構協議之後,會再簽署幾個重要的協議,包括商品貿易協議,訂定商品貿易降稅的種類、幅度與時程;服務貿易協議,包括減稅與准入標準,以及其未來合作的項目等等。由於商品種類很多,且雙方強弱項目又有所不同,因此雙方對於所選擇項目開放時程的早晚可能會有很不相同的想法,所以每當雙方進入開放細節的談判時,就會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協商,談判過程會比架構協議要困難許多。
讓受害產業損失極小化
經濟政策經常是帶給大多數人好處,卻對少數人與敏感性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這時就可以利用架構協議的優點,來使受益產業的利益最大化,而使受損產業的損失極小化。比方說,對於台灣有利的產業,就讓其降稅的時程盡量提早,比方說可以利用所謂的早期收穫計畫(early harvest plan)來提早進行協商。而對於敏感性產業的稅協議就盡量放到後面的時程再進行協商,讓這些產業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調整。另外,政府也必須採取一些救濟措施,以使這些產業所受到的損失極小化。
依照中華經濟研究院對於兩岸簽署ECFA之後,對於台灣產業的影響中,正面效果較大的產業包括:化學塑膠橡膠業(產值約增加14.6%)、機械業(約14.3%)、紡織業(約15.8%)、鋼鐵業(約7.9%)、與石油及煤製品業(約7.8%)。
有負面影響效果的產業包括:其他運輸工具業(產值約減少3.5%)、木材製品業(約減少4.0%)、及毛巾、成衣、寢具、製鞋、陶瓷等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
根據大陸商務部估計,對大陸有正面效果的產業包括:電子產品業(產值約可增加7.1%)、基礎金屬業(約4.4%)、汽車及配件業(約3.6%)、其他交通工具(約1.9%)、與其他農產品(約1.4%)。
有負面影響的產業包括:其他製成品(羽毛、陶瓷、珍珠等)、木製品、服裝、鞋類、皮革製品,降幅約在1%至3%之間。另外,負面影響較小的產業為食品、紡織品、紙製品和印刷品、化工、林產品降幅約在1%左右。
積極轉型升級區隔品牌
ECFA對於台灣正面效果較大的塑化、紡織、鋼鐵、石化等產業,就應該放在早期收穫計畫中優先進行降稅協商。相反的,因ECFA而受損的敏感性產業的降稅時程就應該盡量往後實施。
另外,為了減少敏感性產業未來受到的損失,經濟部已提出約330億台幣的產業基金,協助這些敏感性產業轉型升級。比方說,陶瓷業者希望政府部門能協助他們成立一個國家級的陶瓷材料研究所,以研發新的陶瓷材料,讓未來台灣生產的陶瓷產品專注在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上面,而藉此排除與大陸低價產品的競爭。再比方說,一些小型的傳統產業業者建議政府把台灣製(Made in Taiwan, MIT)當成一個品牌,來協助這些台灣生產的傳統產品進行行銷。政府甚至可以在台灣各個城市(或是大陸的諸多城市)成立台灣精品館,專門展示出售台灣的產品,以便與大陸的產品進行區隔。
(作者林祖嘉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資訊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