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小姑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6-11 16:49
巨型桶倉高達15層樓 工業廢墟群傲視上海
上海黃浦江畔有處廢棄建築,由30座高48米的巨型筒倉組成,容量達8萬噸,過去曾用於儲藏散裝貨物,不過隨著城市發展,僅服役22年就退役成為該區最大的工業廢墟,然而去年它成為2017上海公共空間藝術季的臨時主場館,經建築師的巧手改造,廢墟搖身一變成為狂野又新潮的都會區建物。
對待工業遺產,「更新」觀念與「原始性」保護修繕理念一直存在矛盾,且以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的巨型噸位、筒倉組合,任何新增的元素必定會出現「違和感」,最終主導設計改造的大舍建築放棄追求和諧,以微改造方式扭轉了廢棄筒倉的功能、形象。
根據專築網、建築邦等網站介紹,這座巨無霸的改造,建築師需要解決3組矛盾,分別是「功能置換」、「新舊形式」、「封閉空間與公共開放需求」間的矛盾。工業建築的特點,就是以最直接、最效率的方式滿足生產需求,結果現在卻要它服務「精神生活」,考驗改造團隊的功力。
由於筒倉建築結構的特殊、及出於對舊建築的保護、藝術季主展館的使用需求,建築師只將建築的「底層、頂層」改造為展覽空間,底層以局部修復和展陳設計,加強筒倉圓形陣列的空間印象。
但要讓15樓高的頂層和底層整合成展覽空間,必須組織順暢的展覽動線、以及必要的消防疏散設施。設計團隊為此新增了100多米長的巨型外掛自動扶梯,將3樓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同時也能欣賞黃浦江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微改造」最終獲得很大成功。(洪子恩/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