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羊羊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7-05-04 15:12
聽話的人不快樂,日本心理師:越乖的孩子內心厭惡感越多!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如果小孩總是很聽父母的話,百依百順,那身為家長可能會開心不已。但其實你知道當乖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嗎?出版大量勵志性書籍,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的日本的著名社會學者及作家加藤諦三,在自己的著作講述親身經歷,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身為「乖孩子」的心態。
(責任編輯:楊時育)
有些人因為過度一本正經而引發問題,或許他們就是長年以來未曾嚐過「認同自己」的喜悅滋味吧!這種人喪失了一種肯定「原本自我」的情感。對他們而言,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扮演「讓他人接納的自己」,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
馬斯洛表示, 一個人若不重視自我喜悅的體驗,而總是選擇「得到他人認可選項」,最終將無法體會何謂喜悅 。
羅洛.梅也曾有過類似說法。也就是說, 一個人倘若一味遵從表面的要求,恐怕連獲得幸福的力量也都給拋掉了 。所以,他們透過順從他人,學會「當乖孩子」是獲得幸福與成功的條件,可這麼做是相當危險的。
因順從而當個「乖孩子」,便是扼殺自己。
廣告
在孩童時期,人們會把許多家庭裡所不允許的情感、想法壓抑在心底。在成長過程中,或許都「裝出」自己擁有被大家所認同的情感,並以此來判斷是非對錯。
像我本身,只要一跟兄弟吵架,就會遭到父親責罵。他會長嘆一口氣,吐出一句:「煩死了!」面有慍色地瞪著我。因此,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壓抑住全部攻擊性的情感,最終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另外,當我稍微對別人稱好,我的父親就會露出厭惡的表情,所以我必須監控著自己的情感,不斷催眠自己:「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家,而我父親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
所以,我總是得問著自己:現在我「應該」如何去感受?久而久之,我也弄不清楚,自己當下擁有什麼樣的感覺,變得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情緒為何了。
我懷著「允許擁有的感情」、「應該懷抱的情感」,胸中揣著這些刻意做出來的情感活著,終究 完全失去活著的真實感受 。有一種人看似社經地位體面,卻沒什麼存在感。這種人就是過著處處受限的日子吧!
從小,我絕對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這是不被允許的用詞。然而,實際上,我的內心卻是對一切事物都是懷著「厭惡」。我被迫活得不像自己,對不開心的事情也要裝出歡天喜地的模樣。即使不傷心,也要露出悲痛欲絕的表情;明明就絲毫不尊敬,也得擺出恭敬崇拜的偽裝。因為我除了裝模作樣,別無其他的生存之道。
我打從心底厭惡一切,卻壓抑著厭惡的情感活了過來。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刻,我才猛然發覺:「原來自己厭惡這一切」。在那瞬間,我彷彿感覺到肩頭的重擔卸了下來,輕鬆了不少。當然也感到驚訝,有種得救的感覺。因為,我發覺自己的「自我基礎」似乎稍微強化了些。
於是,我有段日子滿口不斷吐出的用詞就是:「討厭、討厭、討厭、討厭、討厭、討厭」。
在那之前的我,走路、跑步、坐著、說話、靜默、讀書、玩樂、工作、唱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感到厭惡至極,也就是對「活著」這件事,深惡痛絕。
我明明不想玩樂,卻為了取悅大人裝出一副玩得開心的模樣;明明不想做家事,卻要裝作自己心甘情願幫忙的假態;明明不想念書,卻為了要得到大人稱讚而勤奮念書。不管大人做出怎麼樣的要求,我都不曾流露出厭煩的表情。
扮演著「凡事聽話、百依百順的乖孩子」的我,核心情感中有著「討厭!」這種情感。而當我發覺到,內心這股「厭惡」時,似乎也觸及了自我存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