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endychang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2-29 07:39
大數據淘金 也能防危機
2016年02月29日 記者魏喬怡/台北報導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6-02-29/clipping/656/a06a00_t_02_02.jpg
數位金融狂潮下,金融業發現客戶的行為及需求日漸複雜,因此,各家無不從大數據(Big Data)淘金找商機、預防危機。金融業指出,大數據應用很廣,可用於經營決策、提供客戶所需服務,還可讓流程與效率簡化,甚至在風險控管上也已普遍運用大數據。
中信銀指出,目前很多客戶的需求就是經由大數據分析得知,以中國信託信用卡及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來說,透過完整資料收集儲存及Big Data分析,更能了解客戶需求,包括最需要的服務及習慣使用的通路,並主動於客戶所習慣的通路提供客戶所需的服務。
舉例來說,曾經有一位客戶到中信網頁查詢有關房屋貸款及投資的相關資訊,當客戶到分行交易的時候,分行櫃員透過系統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主動詢問客戶並邀請理專進行財務規畫,同時根據客戶往來的紀錄發現客戶有子女留學的需求,由專家團隊進行整體規畫後,不僅滿足客戶房貸的需求,也同時規畫了子女留學資金及未來海外資產配置等需求。
中信銀表示,透過主動提供客戶所需的服務,不僅提升了客戶往來的滿意度,同時也提升了整體的產品成交率約27%。
中信銀再舉出,中國信託全和擁有5,500台ATM,如何提供不斷鈔的服務且同時兼顧補鈔的頻次,對於ATM的經營非常的重要。而妥善利用大數據,結合ATM座落地及補鈔頻次,建立每一台ATM的最佳鈔票存量,實際應用推廣後,不僅減少了ATM的缺鈔率,也大幅提升資金的應用效率(可提升到92%)及減少補鈔的次數。
在經營決策上,中信銀也愈來愈倚重大數據的分析。像是客戶上分行交易的狀況,根據分行交易量及交易型態,進行布點及分流程及動線規畫。中信銀強調,中國信託為臺灣第一家推出歸戶評分模型的銀行,並領先業界獨創收入預估與房價預測模型。同時是大中華區第一家導入「End-to-End客戶管理決策平台」的銀行,可線上即時提供是否核貸與核准額度之建議,協助消金業務達規模化成長。
國泰世華銀行則指出,數位金融時代,必須能整合線上、線下資料,發掘客戶現階段需求,以適時提供客戶所需之服務及產品,滿足客戶需求。
另外,藉由數位分析,了解客戶需求及痛點,並依此進行介面及流程優化,除滿足客戶需求外,亦降低客戶於操作介面上的困擾及不便,提升客戶體驗,再結合OPEN DATA及行內分析數據,可發現客戶行為趨勢及各區域特殊的差異,以利客戶各接觸點的通路策略規畫及資源配置。
壽險業也廣泛應用大數據。國泰人壽就運用大數據讓業務模式精進。舉例來說,以前直效行銷是拿到名單就call out,很多公司都是這樣,但現在國壽是透過大數據的技術,找到關鍵變數,然後去建立模型,找出較可能成交之名單,並分成兩個對照組,結果顯示TM的成交率提升了2.7倍。
另外,大數據也可改善作業流程,提升客戶體驗。國泰人壽舉例,以往是透過理賠人員的經驗去做風險評估,現在國壽是應用家戶數據資料建置理賠風險評分模型,透過模型評分結果,協助核賠人員進行理賠風險判斷,提供客戶更快速及正確的理賠服務,進而提升客戶體驗。
國壽指出,大數據也能展現商業智能、再造業務流程。由於國壽擁有業界最大的業務部隊,因應金融科技的發展,必須優化核心業務,提高公司競爭優勢。
因此,在2015年年初,國壽把實務排程的方法導入業務員日常的客戶管理,並透過經營結果,提供客製化的分析(例如銷售流程圖),提醒業務員哪些客戶可能沒被服務到、需要的最適服務為何等,運用科技強化與客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