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層肉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8-10 10:57
代代選育出好雞
本帖最後由 三層肉 於 14-08-10 10:59 編輯
代代選育出好雞
雞是現代最便宜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這是科學家幾十年來精心選育的成果,讓現代的雞長得快、肉質鮮美、會生蛋,而選育過程中也發現雞的行為有所改變。
老一輩的人都記得,半個世紀以前,雞蛋是很珍貴的補品,雞肉是年節才會有的佳餚。曾幾何時,雞腿便當成為最普遍的午餐,雞排也是最受歡迎的宵夜,便利商店的茶葉蛋可以說是最便宜可口的食物了。
http://ts3.mm.bing.net/th?id=HN.607988849047175214&pid=15.1&P=0
雖然一樣是雞肉與雞蛋,但是現代的雞和以前的雞(也就是洋雞和土雞)差別很大。以前的土雞要飼養半年以上才達到性成熟的出售體重,而且不到兩公斤,一隻母雞整年也不過生產大約60枚50公克重的小雞蛋。但是現在市面上用做炸雞或雞排原料的白肉雞(洋雞),只要32~35天就可達到兩公斤的上市體重,蛋雞大約四個月齡就開始產蛋,平均一年可以生產300枚60公克重的雞蛋。
就是因為生產效率特別好,雞肉與雞蛋才會成為最普遍的食物,但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懷疑:這些雞是否注射了生長激素才會成長地如此快速以及有高生產效率?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http://sa.ylib.com/read/images/sm147-86.jpg
鄉村野雞變都市肉雞
雞的祖先是紅色叢林雞,原產於東南亞。從黃河流域出土的化石證據顯示,人類馴化飼養牠們至少已有8000年的歷史,目前野外仍有這種野雞,成雞的體重只有大約500公克,眼大、翅寬、腳長、爪大、警覺性高,具備了野外生存競爭最好的流線體型。但是經過人類馴化,野性降低,體態也變得鈍圓肥胖,適合人類圈養。
古今中外養雞方式大同小異,一般農家會在自家附近圈地、利用廚餘養幾隻雞來加菜和供應年節需求。工業革命之後,歐美各國的人口往都市集中,為了供應都市對於雞肉、雞蛋的需求,人們開始注重雞的生產性能。19世紀後半葉,歐美各國培育出雞的許多新品種,到了20世紀,孟德爾遺傳理論和計量遺傳學的發展更大幅改進了雞的生產性能,把農產品商品化、以效率更高的方式專業化經營養雞。尤其在二次大戰後,美國政府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便捷的交通也拓展了農產品的市場範圍,加速各地農場的競爭。而市場競爭促成科技投入,快速提升了生產效率,所以雞肉和雞蛋才會變得便宜。
不過,現代的雞肉和雞蛋雖然便宜,卻失去許多原有的風味和品質。譬如1963年開始從美國引進台灣的白肉雞,因為價格便宜,到1970年已佔有90%的台灣市場,但是白肉雞過於年幼,味道並不鮮甜,而且肉質鬆軟、水煮易爛,較適合歐美烹調成烤雞與炸雞,不適合台灣人習慣水煮白斬雞與燉燜雞肉的烹調方式。為了因應市場需求,我們的農民開始自行雜交改良土雞,雖然生產效率很差,但在1980年代,這類改良土雞就有70%的市場,這種商業化生產土雞在當時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現象。
洋雞虛胖,土雞精壯
為了提升土雞肉的生產效率,了解台灣土雞與美國白肉雞本質上的差異很重要。筆者的實驗室把土雞和白肉雞以同樣方式飼養,結果顯示,飼料轉變成雞肉的效率,兩者差別不大,主要是食量的差別。白肉雞的食量是土雞的兩倍以上,生長速度也快兩倍以上,所以不到八星期就可達到兩公斤以上的上市體重。其實土雞沒有太大的缺點,牠們只是像正常的人類一樣,具有調節攝食量以維持健康的「營養智慧」,給予較清淡、營養低的食物,食量就較大,常吃蛋白質與富含能量的食物,攝食量就會減少了。白肉雞則食慾太好,無論什麼食物,都要吃到腸胃無法承受為止,所以當我們給予蛋白質和熱量較低的飼料,牠們的生長就受到影響。正常動物腦部的下視丘會依據血糖濃度來調整食量,但在199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證實白肉雞的下視丘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顯然過去科學家選育改進肉雞的生長速度,主要是改變了攝食量,而無意間選育出缺乏營養智慧的雞種。
白肉雞食量雖然大,但是花費在攝食的時間並沒有比較多,顯然牠們攝食速度快了兩倍以上。仔細觀察兩種雞的攝食行為,我們發現,土雞在裝滿飼料的飼料桶前,仍保有紅色叢林雞的覓食習慣,不時使用腳爪交互抓耙地面尋找穀粒或小蟲,然後靈巧地以尖喙挑選食物,而白肉雞卻很少扒地,只是大口、大口吞食飼料。除此之外,白肉雞也較不活動,白天有60~65%的時間是蹲伏休息或睡覺,而土雞卻只有20~25%。吃得多卻不運動當然可以變胖,卻使得腿腳無力,加上白肉雞的糞便濕軟,在現今飼養白肉雞的密集環境下,長期踩在鹼性的糞便上,腳底腐蝕而跛腳的現象是普遍且最嚴重的動物福祉問題。
【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7期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