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放長假2轉待命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7-07 08:14

溝通的態度與行為

溝通的態度與行為
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目的在於溝通!
「溝通的目的」在於存異求同、達成共識、共享利益、減輕損失。
「溝通的對象」是人,不是語言,怎麼說,只是一種途徑。
879077
溝通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生活上有非常多不同的
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目標,因此,不是只有「對與不對」,盲目的堅持己見
,會把溝通搞得像是一場「概念爭論」,贏了道理,失去關係。如果只想贏得
自己的利益,把溝通放一邊置之不理,這樣,不同看法的人對於同一個觀點就
可能不敢表達出來,而內心覺得受到傷害,因此把溝通的門給關了,會造成雙輸。
「溝通的態度」在心理上要平起平坐,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一味提舉他人。
既然要溝通,就要相信對方的「誠意與能力」,認同對方也有相對的智力,絕
不會比自己低。「溝通的行為」則應要認真的傾聽,當我們願意傾聽他人,就
等於是「為他人傾聽你」時打下良好的基礎,於是在相互傾聽的行為中,就會
力求「存異求同」,進而融合相異的觀點。
正確的溝通態度與行為,可以輕易解決「自私的問題」,營造到彼此關係融
洽時,幾乎不用說話,只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也能心意相通,傳達完整
的意思。所以,溝通是為了「建立彼此的關係」。溝通時,應以「關係」為
重,一定要酙酌自己言語中的字眼,避免讓對方難堪或受辱,或是產生誤解。
溝通的語言,就是不斷的翻譯,將你傾聽到他人說的,翻譯成他人所想的;
他人也把所傾聽到的,翻譯成你想的,雙方的情緒如果相互抵觸,溝通就會
出錯,把中文當成英文用。
溝通的能力是「外在的技巧」與「內在的動機與心情」兩個互為關聯的,溝通
的技巧需要實務上的訓練,學了技巧,但是不用,是不會溝通;看到對方用自
己學過的溝通技巧,而輕視對方,是放棄溝通的成長。「外在的技巧」是為了
「內心的動機」。當我們內心的目標保持恒定時,會有助於「自我的控制」,
從而有效的放棄「自私的想法」,每當我們仔細傾聽他人的談話時,領會了詞
句真意,隨時就能讓「恒定的心」來平靜自己的思緒,所以,我們可以在認同
他人的觀點下,改變或修正自己的觀點。
溝通時,千萬不要「事先預測結果」,這樣會使得外在的技巧失靈。當我們
事先預測時,如果認為結果對我們有利,溝通就容易;不利,就會帶著情緒
去溝通,這時整個過程都會耗在「試圖扭轉或贏回自己假想的損失」,而無
法全力放在「溝通」這件事上,溝通就會受阻,印證了自己當初的預測。
要讓溝通順暢,一定要兼顧三個重點:一、溝通的動機。二、溝通的內容。
三、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技巧。在充滿情感的氣氛中說話,更容易交心,
因為人們都是「先用心感受」,然後才「用耳去聽」,耳朵只是傾聽的媒介
;要把自己表達清楚,就要先瞭解別人。
溝通最佳的境界是彼此渾然忘我,全神貫注,才能超越自私,放下固執的包袱,
追求雙方的認同;而認同的前提是「勇氣、耐心與正確的觀點」。
勇氣,讓你能捨去自己的執著,從他人的立場來「理解問題」。
耐心,使你願意傾聽,接受他人的意見。
正確的觀點,是使自己不受他人的情緒影響,不會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認同,幫助你願意接納他人,他人也願意接受你。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