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6-12 17:22
六十一、法句譬喻經——愛欲品之二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14-06-10 11:30 編輯
水韵江南
V5DY183a4Ko?autoplay=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5DY183a4Ko
六十一、法句譬喻經——愛欲品之二
經文︰
『昔羅閱祇南,四千里有國,奉事梵志數千人。時國大旱,三年不雨。禱祠諸神,無所不遍。王問梵志︰問其所由。諸梵志言︰吾等當齋戒訖竟,當遣人與梵天相聞,問其災異。王言︰大善!齋戒所乏,願見告示!諸梵志言︰當得二十車薪、酥、蜜、膏、油、華、香、旛蓋、金、銀、祭器,盡用須之。
王即辦送,出至城外,去城七里平廣之地,積薪如山。共相推獎,其有不惜身者,終至梵天。選得七人,當就火燒,遣至梵天。七人受祭,咒願訖,踧(ㄘㄨˋ)使上薪,從下放火,當燒殺之。煙焰炯然,熱氣直至。七人惶懼,左右求救,無有救者。舉聲曰︰三界之中,寧有大慈,愍念我厄者?願受自歸。佛遙知之,尋聲往救,在虛空中,顯現相好,七人見佛,悲喜跳踊,唯願自歸,救我痛熱。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厝立圖像,禱祠求福;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汝眾苦;如有自歸,佛法僧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難,斯除眾苦;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佛說偈訖,火聲尋滅,七人獲安,心喜無量,梵志國人,莫不驚悚仰瞻,世尊光相赫奕,分身散體,東沒西現,存亡自由,身出水火,五色晃昱,眾人見之,五體歸命。
於是七人,從薪下出,悲喜交集,而說偈言︰
見聖人快,得依附快,得離愚人,為善獨快;
守正見快,互說法快,與世無諍,戒具常快;
使賢居快,如親親會,近仁智者,多聞高遠。
於是七人,說此偈已,及諸梵志,願為弟子,佛即受之,皆為沙門,的羅漢道。國王臣民,咸各修道,天尋大雨,國豐民寧,道化興隆,莫不樂聞。
白話解釋︰
『從前羅閱祇城南方四千里處,有一個國度,奉事幾千位外道修行人。當時適逢遭遇大旱災,三年沒有下雨,國王到處祈神拜天,都拜遍了依然無作用。國王就問一位梵志說︰你們去問梵天大神,天還沒有下雨,這是為什麼原故?那些梵志說︰等我們齋戒完畢,再派人與梵天溝通,問這裏為什麼遭遇到這樣大的旱災?國王說︰好的。你們舉行齋戒時,如果缺少什麼,盡量向我說。梵志說︰我們須要二十車的薪柴、酥酪、蜂蜜、奶油、麻油、花、香、旛蓋、金、銀、祭祀用品,這些都不能缺少。
國王聽後,馬上派人準備送到。再說,離開國都之外,距離城外七里,有一片平地曠野的地面,已經堆積像山高的薪柴,梵志都互相鼓勵,如果有人不惜犧牲的話,火化之後,就會永生到梵天,享樂無盡。結果選了七人,接受火化,派到大梵天與天神連絡,請示旱災的原因。
這七人接受梵志的祈禱祭祀祝福已完畢,當下迫使他們爬上柴頂,然後從下面放火,將他們焚燒火化升天。此時火焰濃煙猛升,熱氣從下面直向上沖。這七個人坐在柴堆上閉目等火化,但是心中還是驚惶萬分,便向左右的人呼喚求救,但沒有人加以援助。他們大聲哀嚎︰三界之內如果有大慈大悲可憐我們危難的人來救度我們,我們馬上就皈依他,請大家救度我們吧!
佛陀在遠處明白這七人為迷信而受難,便循聲以神通力來救度他們。佛陀在虛空中,現光明瑞相,七人看見佛陀現身來救度,悲喜交加,踴躍感激說︰我們要皈依您的座下,快救度我們逃出烈火吧!
因此佛陀馬上說了一首偈語︰
有人盲目信仰山川諸樹神,到處立像祈禱求福紛紛然,
這樣迷信鬼神非是吉利事,他們不能度你出離地獄門;
如有誠心皈依佛法僧三寶,修習四諦佛法能見真智慧,
出生死苦應從佛道度苦海,解除八難所有世間苦皆盡,
皈依佛法僧寶最吉最上策,唯有此路才能解除生死纏。
佛陀說偈完畢,大火應聲熄滅,七人因此獲救,歡喜不盡。此時梵志與國家人民等,無不驚惶失色,仰觀佛陀。佛世尊光明巍巍,東沒西現,隱現自由出沒,佛身流出水火,五色光明照耀,世人面對佛陀的光明,大眾一同五體投地皈依如來座下。
這七人從柴堆上爬下來,滿心悲喜交加,說了下面的偈語︰
得見聖者最快樂,能得皈依亦美哉;得離愚人棄迷信,為善去惡特快哉!
固執正見真欣快,同道說法實可愛;與世無諍心滿足,具足淨戒有以哉!
與賢為侶心常樂,如與親人靚面逢;親近仁智之長者,能增知識意高遠。
這七人說了這首偈之後,他們與那些梵志,都願意皈依投靠如來座下,
佛陀收為弟子,他們便成了沙門,得了阿羅漢果位。
國王和他的大臣人民,都信奉了佛道。
此時天上烏雲密佈,大雨傾盆而下,旱災頓除,國泰民安,佛道興盛,國王人民無不接受佛法的薰陶。
◎◎
開悟聖僧云︰『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 ,祇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
華嚴經親近善知識的十種功德︰
一、令發菩薩心而安住。
二、增長善根。
三、令行諸波羅蜜。
四、能解脫一切佛法。
五、能成熟一切眾生。
六、有決定無礙辯才。
七、令不著一切世間。
八、令修行無厭倦。
九、令安住於普賢行。
十、令入一切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