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5:30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Marc S. Rysman發表主題演講。(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隨著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台業者之間的併購牽涉多邊市場、網絡效應與創新潛力等複雜因素,不僅關係到企業永續營運,還對市場結構與消費者福利產生深遠影響。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Marc S. Rysman出席「驅動數位經濟的價值:如何讓併購為台灣創造共贏」研討會主題演講時建議,數位平台併購的審查需要多重考量,最大程度地平衡效率、競爭、創新與公平性,且市場上的多棲效應(Multihoming)也有助於避免發生壟斷。
數位平台併購審查 著重平衡作用
數位平台的核心在於連接多方參與者,例如消費者、賣家和服務提供者,以促進市場互動。Rysman教授觀察,平台的價值來自於它帶來的網絡效應,隨著參與者數量的增加,平台的吸引力和經濟效益也會增強。這種效應可能導致「良性循環」,即更多的消費者能吸引更多賣家,再進而吸引更多消費者,不過也可能讓特定平台在市場中取得主導地位,使競爭蕩然無存。
由此可見,不同的數位平台經過合併之後,雖然可能增強規模經濟與生產效率,但也不排除成為一股壟斷市場的力量,在外送服務領域之中,單一平台獲得更多餐廳和消費者時,其壟斷潛力和價格支配能力將隨之增強。
Rysman提到,「市場傾斜」(market tipping)是平台市場中值得關注的現象,當單一平台因網絡效應變得過於強大時,會使競爭對手難以生存。然而,市場當中也存在多種防止此一現象發生的因素,包括業者之間的產品化,例如,微軟專注於商業用戶,而蘋果則吸引創意產業和學生群體,使兩者能在不同領域共存。
此外,市場上的多棲效應(Multihoming)也有助於避免發生壟斷,當使用者同時接觸多個平台(例如餐廳在多個外送平台接單),能夠限制單一平台的壟斷能力,支持市場的多樣性。且平台之間的價格競爭也能防止漲價行為,當特地平台提高收費,參與者可能轉向其他平台,以實際行動形成壓力,且消費者也能選擇直接與商家對接,削弱平台的力量。
剝離部分業務 保證公平競爭
Rysman說,併購通常被業者視為提升營運效率的手段,有助於降低原先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服務品質,但他也認為,此舉對市場來說猶如雙面刃,供應鏈的毛利率會在垂直、水平整合後獲得改善,不過,由於企業合併之後的議價能力也大幅提升,不排除出現哄抬產品價格的現象。
在創新方面,併購的帶來效益具有不確定性,從好的角度來看是有利於刺激創新能力,促使企業開發更優質的產品,但在經濟規模有限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缺乏競爭而抑制創新動能。Rysman以美國為例,指出當地市場規模與創新動力密切相關,而台灣等相對小型市場的併購案是否能激發創新,仍需持續觀察。
Rysman建議,主管機關在審查併購案時,需同時考慮市場的多邊互動與未來動態發展,全面評估對各方的影響,否則將衝擊總體經濟的良性運作;若需運用政策干預,可採取直接阻止合併或分拆公司的結構性補救措施,在數位平台併購案中,則可要求業者剝離部分業務、保證公平競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