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eth 放長假2轉待命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07 00:53

消費未復甦 為何美股仍漲?美企業重心移往海外使然

下列情形相當弔詭:美股表現良好,但是經濟體的表現卻未跟上。的確,S&P 500 指數自 3 月低點已經上揚了 53%,第 3 季時美國經濟體擴張了 3.5%,但是失業率卻依舊在高點、收入停滯不前、消費者開支搖搖欲墜。
很有可能的是,股市錯誤判讀情勢,畢竟反應投資人未來展望的美股,在 2007 年 10 月時達到高峰,然而那時之後,美國經濟即陷入衰退。或許,美股身為美國經濟風向球的說法已然過時。
《Newsweek》報導,美股三大指數其中的企業,多是本體在美國的企業,而不是美國地方企業,越來越多的指數企業將觸角伸向海外。在 2006 年時,S&P 500 指數約有 238 家企業的收益,必須在國內及國外的收入間平衡,而海外收入比例高達 43.6%。2007 年第 2 季時,可口可樂 66% 的收益來自海外。
也因為漫長衰退之故,其實美國對於各種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自 2006 年起便大幅下滑。的確,全球經濟在 2008 年時遭逢二戰後首度衰退,但是成長已經重啟,某些地區如中國及印度,成長更是從未停止。
有鑑於此,全球經濟的風貌持續改變,一年一年下來,美國占全球的輸出及需求越來越小。在過往兩年間,幾乎所有經濟活動的成長皆來自美國以外的地方,也讓美國企業對海外客戶及事業體越趨依賴。
標普去年夏天更新了他的數據,海外收入比例由 2006年的 43.6% 升至 47.9%,預期今年的數據將相當接近 50%。
倘若美國參與海外市場的企業,靠的多是支出美國製造的貨物,那麼這樣的轉變對美國經濟及勞工而言是好消息。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在全球信貸崩解的一個月後,美國的出口跳水,於 4 月時以 1206 億美元觸底,雖然爾後便持續上揚,但是 2009 年 8 月時的數據,依舊較 2008 年 8 月少上 20%。
全球化改變了美國人做生意的方法,它們於海外生產貨品並於海外販售。舉例來說,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強勁,卻無法轉換成為美國中西部汽車業的機會,因為零件於組裝皆在中國完成。
美國股市上升,與消費區塊疲軟並不全然背道而馳,從全球經濟改變的情況,以及美國企業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來說,美國股市缺乏消費者支撐,卻也能夠上揚,其實也不足為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