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04 11:05
大型OLED生產成本達10億美元 廠商小心觀望 問市還有得等
鉅亨網李家如 外電報導
2009 / 10 / 04 星期日 00:01
雖然韓國電器大廠 LG (051910-KR) 上個月在柏林消費電子展當中展示的 OLED (有機發光二極體) 15 英吋面板令各界驚艷,不過要看到 OLED 相關產品再度於市場大放光彩,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根據《cnet》報導,相關業者可能至少需要 3 年時間,投入開發 32 英吋甚至更大尺寸的面板,這段時間也恰巧能讓面板價格逐漸下滑,來到一般民眾較能接受的範圍。
此外,儘管日本消費電器大廠索尼 (6758-JP) 在 2008 年初領先全球推出 11 英吋的 OLED 超薄電視,售價 2500 美元,成功打響第一砲。不過索尼先前放話將陸續推出的 21 英吋與 27 英吋的兩種機型,卻仍舊停留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雖然索尼按兵不動,繼續抱持觀望態度,但畢竟 OLED 面板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最新主流,因此韓國三星 (00 5930-KR) 與 LG 極有針對 OLED 液晶電視技術斥資更大手筆的投資。
本周三在舊金山舉辦的 2009 年 OLED 世界首腦會議中,大部分圍繞在這個新興產業的話題重點,仍舊是在節能照明系統與應用於手機及 MP3 播放器的小型顯示器上頭,因為這正是目前的商機所在。
研究機構 DisplaySearch 分析師 Jennifer Colegrove 指出,2009 年第 2 季是 OLED 產業發展最好的一季,全球營收達到 1.90 億美元。由於這項新興科技的發展正值經濟衰退時刻,這樣的成績已經算很不錯了。
雖然目前 OLED 在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非常成功,但這些企業仍努力開發,並積極向外界展示 OLED 液晶電視的理想特性,例如螢幕超輕薄、畫面更明亮清晰,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不過,這些企業之所以格外謹慎的原因就在於,生產 3 0 與 40 英吋的液晶螢幕至少需耗費 10 億美元成本,以建造相關設備。DisplaySearch 資深研究副總 Barry Young 指出:「他們需要證明這個尺寸有生產價值,才會做出巨大的投資。」
目前 11 英吋以及 15 英吋的液晶螢幕的生產線,即將被 2-3 英吋的顯示器所取代。因為以當今 11 和 15 英吋液晶螢幕產量而言,既無法滿足外界需求,也無法為公司帶來營利。
LG 表示,他們計畫今年會是在韓國銷售 15 英吋 OLED 顯示器的最後一年。但該公司目前每個月僅出貨 20 萬台,每年共達 240 萬台。
相比之下,三星的態度似乎更為積極,已將 OLED 應用在手機以及 MP3 播放器上頭。三星 SDI 研發中心執行副總裁 Ho-Kyoon Chung 表示,明年工廠每個月將會抽掉小於 15 英吋的液晶螢幕約 1000 萬的生產量。
這兩個競爭激烈的韓國企業,在互相較量之餘,也可能讓 OLED 液晶螢幕無論是在螢幕尺寸或價格的發展上,都能更貼近主流。
研究公司 iSuppli 分析師 Vinita Jakhanwal 指出,O LED 液晶螢幕所耗費的成本,在零售上仍顯得相當不切實際。索尼所販售的 11 英吋 OLED 液晶螢幕仍舊要價 2500 美元,LG 推出的產品也差不多同樣價格。雖然 OLED 液晶電視在 3 年內可能問世,但價格方面仍難以預測。
目前市場消息指出,蘋果將在 2010 年初推出平版電腦,售價約在 800-1000 美元之間,外界都想知道平板電腦的螢幕是否就是採用 OLED。
對此 Jakhanwal 認為,這似乎不太可能發生。「我覺得接下來 iPod 比較有可能率先採用 OLED 液晶螢幕,但不可能立刻應用在平板電腦上頭。蘋果目前的產品策略總是會採用現有的技術,使得商品價格能夠進一步下跌。」
雖然這對供應商而言可能會非常困難,但蘋果總是有辦法把價格壓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水準。」Jakhanwal 指出,如果蘋果要壓低小型 OLED 的價格,這對顧客會是項福音。
雖然這項技術可能率先應用於 iPod 或 iPhone,但也有機會連帶改變大螢幕筆電和電視的售價。加上零件價格下跌,會有更多商店引進販售,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新選擇。
但在此同時,價格仍舊是個大問題。Jakhanwal 強調:「目前 OLED 高昂的售價仍難以被市場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