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姑丈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9-04-30 11:51
哭!8年前沒買房 平均總價多漲215萬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2011年至2018年買賣契約價格平均總價發現,建物平均總價從2011年的807.8萬元,漲至2018年的1023.65萬元,換句話說,若8年前沒買房,現在要多準備215萬元左右。其中台灣房市主要交易區,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平均總價8年來更是要突破300萬,以台北市375萬最高、其次台中需多準備372萬;新北多324萬左右,另外高雄也有漲幅要多準備144萬之多。
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指出,在2011年之前,政府對於不動產市場加碼利多政策,包括購屋利率優惠、土地增值稅減半,降遺產稅率至10%等,加上當時房屋與土地稅率也低,推升房產世襲與轉手高獲利報酬,一路推升100年後五年房價飆漲,尤其以都會區更是明顯。
加上地方興利建設的錦上添花,像是北捷、高鐵、桃園航空城等,讓台北市房價已是2001年代倍數成長,桃園市也有至少六成的漲幅,雖然2016年宣布房地和一實價課稅,重稅來臨出現明顯的「投資潮退,自住者現」的轉折,房市價量開始出現盤整,不過在建商成本物價齊漲,但買房者薪資不漲的情況下,民眾未感受明顯房價降幅,也凸顯房價的向下僵固性,所謂住者有其屋的理想世界恐是泡影。
民眾深感買不起房的主因都是薪資漲幅趕不上房價漲幅,群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張菱育分析,2008年台灣房市因金融海嘯影響,房市一片慘澹,但是之後美國聯準會實施QE貨幣寬鬆政策,造成熱錢間接流向台灣房市,投資客持續投入不動產市場,土地也連年持續上漲,土地取得成本增加之下,建商推案也跟著起漲,不管是新屋還是中古屋,房價幾乎是回不去了。
想要購屋的民眾游小姐(32歲)表示:「房價漲了200多萬,但我的薪水沒有漲阿,政府不是一直在打房嗎?那怎麼會允許房價連修正空間都沒有?」;從事餐飲業的周詠盛(26歲)表示:「薪資漲幅跟其他物價根本不成正比,現在目前住家裡尚未負擔房租、房貸,但我真的覺得,想要買一間小套房對年輕人來說都難如登天。」
雖然並非每間房屋都漲這麼多,依照產品的屋齡、屋況、位置等有不同的增幅,張菱育建議,頭期款最好預備總價的3成,並細算貸款之後每個月的還款金額是否會影響其他生活開銷,買房多看多比較,還是可以找到價格合理又負擔的起的優質產品。(陳筱惠/台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