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ko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8-01-30 07:59
任何領域的高手,都在這三點上下足了功夫,沒有例外
最近刮起一陣“裁員”風暴,從中興網信、途牛再到萬達網科,一波猛過一波。
12月28日,王健林旗下萬達網科被爆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據稱要從目前的6000名員工裁至300名,只保留職能部門,這意味著網科人員將從最高峰削減95%。
據瞭解此次“裁員”非常暴力,直接鎖門,不讓員工打卡,還出動了保安......
在焦慮彌漫、職業環境動盪的今天,想在一家企業安穩幹到退休早已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要麼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要麼在頻繁變化的業務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最近這段時間,後臺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職業問題,其中被問的最頻繁呼聲最高的一個問題就是:“曉璃老師,我記得你說過一個觀點,在任何一個領域,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懼怕任何變化,我也想成為這樣厲害的人,可是到底該怎麼做呢?”
站在2018年的起點,我想從三個方面詳細闡述高手進階之路,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1
真正危險的是,
人們總是高估今天的變化
“曉璃老師,我感覺自己所在的行業要不行了,快告訴我,我該如何轉型?轉向何方?”
“曉璃老師,我是一名會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我擔心AI遲早要替代這個領域的很多人,我要不要放棄會計學,學點其他的?然而,到底學什麼,未來才不至於被淘汰呢?”
“曉璃老師,快告訴我,到底什麼職業更有前景呢?”
......
最近這段時間以來,我在不同的場合都遇到很多人問我類似的問題。
人們紛紛對未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然而很少有人問我:“曉璃老師,我想知道職場中到底什麼才是不變的本質?”
在我看來,與其過分追逐變化的外在,不如研究不變的規律與價值,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你永遠會像個陀螺一般,每天疲於奔命應付外在的變化,卻很少沉下心來反思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你會被變化迷障了雙眼,對未來越來越迷茫。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人總有一種錯覺,對“發生在現在的事”比對“將來會發生的事”更敏感,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誇大眼前的困難,或者誇大眼前的成績。
那些口口聲聲為明天焦慮的人,他們擔心的恰恰不是未來,而是他們高估了眼前的變化,去徒勞地追逐那些稍縱即逝的目標。
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兩年多以前,在我開通微信公眾號那會兒,身邊也有個朋友K同時開通了公眾號;兩年多之後的一天,當我和K無意中閒聊,對方頗為感慨地說:“現在時運不濟啊,公眾號已經是一片紅海了。我去年轉戰過頭條,貌似也沒有太大收益;我打算今年做小視頻,再去轉戰視頻類的網站,聽說這種形式更有利於傳播......”
看起來,這位朋友非常“精明”:他在不停地尋找所謂的“風口”,然而遺憾的是,他卻忽略了自媒體領域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原創力。
我沒有告訴他,這兩年多,我一共輸出了一百多萬字的公眾號職場原創內容,出了三本職場書籍,與此同時,我的諮詢時長早早地突破了1000小時,隨著內容的垂直和進步,目前已經和領英、分答這樣的專業級平臺建立了合作關係。
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強大的人生演算法。
2
人生演算法的核心:
把未來建立在不變的基礎上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這句話是我放置於案頭用於自勉和警醒的一句話,出自股神巴菲特。
當然,關於這種演算法還有一種更通俗的版本,那就是出自喻穎的一個公式:成功=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及過一個觀點,那就是所謂職業危機的真相,本質上說來就是一個人永遠停留在職業適應階段,TA根本沒有成功跨越適應期的問題,到達更高的層面;如果一個人能在任何領域修煉到了高手區,那麼任何危機對這個高手而言只不過是換個玩法,說不定還蘊藏著不錯的轉機。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會計培訓領域有很多名師,例如教會計的張志鳳老師,請問他會擔心職業危機的到來嗎?
不會。
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的收入來源由這幾項構成:
1、張志鳳老師的本職工作是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會計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這部分收入性質和很多人一樣,都是工作帶來的收入,屬於勞動收入;
2、張志鳳在工作期間潛心研究專業領域,發表了一系列的專著論文,在業界享有一定的聲望與名氣,與網校合作講課,這是無形資產(個人影響力)給他帶來的收入,屬於資產類收入;
3、如果張志鳳老師退休後創辦會計師事務所,成為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按照他的專業水準與名氣,以及他的人緣及口碑,拓展業務並非難事,那麼這部分收入則與市場風險直接關聯,屬於風險類收入,未來業務一旦步入正軌,收益也巨大;
4、如果張志鳳老師退休後不想開事務所,也可以給很多公司做財務顧問,等等。
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張志鳳老師永遠都有路走,永遠都不用擔心職業危機。
因此,想要在變化的世界裡打造不變的競爭力,對於很多家境普通的“拼一代”而言,成為高手是一條靠譜的逆襲路徑,它可以跨越階層、直至改變自己的命運。
3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距
到底在哪裡?
想要成為高手,就需要瞭解高手與普通人的具體差異所在,才能找到正確的努力路徑和方法。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以一名職業棋手的成長為例。
請問,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職業棋手,他要經過哪些訓練和努力呢?
我猜你的回答可能是——
1、找一家培訓機構,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下棋;
2、打比賽一路升級;
3、成為職業棋手。
還不夠,我們還要繼續分析:如果這個人跟著老師學習下棋,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又到底要經過哪些階段呢?
1、花大量的時間研究棋譜。
琢磨整盤棋大體有哪些佈局,對手經常出哪些招數,對應的破解招數有哪些?
因此多數時候,一名真正的專業棋手大部分時間恰恰不是和人下棋,而是一個人靜靜地對著棋盤擺棋譜,不斷加深對棋譜的記憶和運用能力。
2、大量重複的練習。
作為一名真正的棋手,主要的練習往往是記定式、打棋譜這種思維模式的訓練,同時適時安排對弈,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真正掌握棋譜。
3、及時回饋。
有一名教練至關重要,因為教練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旁觀者身份提供及時回饋,指出你可能無法意識到的盲區,漸漸地將棋譜內化到自己的腦海中,最終形成一個強大的神經網路結構,讓你面對任何棋局都能遊刃有餘,最終成為專業棋手。
而下棋裡的棋譜,就是最核心的東西,叫做“模型或套路”。
因此,想要成為真正的高手,最關鍵的一步就在於熟悉並掌握這個行業或領域的模型或套路。
這種所謂的模型和套路,就像學畫畫的人一定要從素描學起,必須掌握起碼的線條和結構,才能談及深入學習,於是,這種模型和套路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基本功。
這種基本功,無一不是經過了大量的學習和訓練,因此,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高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永遠不要貪圖捷徑,所謂“21天成為專家”根本就是一個噱頭——不肯真正下功夫去學去練,神仙也幫不了你!
4
方法論:
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如前文分析,一個人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離不開三大要素:一是基本功(也稱套路和模型);二是大量反復的練習;三是及時搜集回饋、不斷反思和改進。
而喻穎的人生演算法更是這種路徑的算式表現形式,即:
成功=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例子,類似于張志鳳老師這樣的會計培訓專家又是如何煉成的呢?
1、扎實的基本功
譬如,張志鳳老師畢業于首都經貿大學,1994年前往美國蒙哥馬利奧本留學,1992年起開始從事會計職稱考試培訓工作,1997年起從事註冊會計師考試輔導工作。
任何一個領域的牛人,他的知識儲備足夠多,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思考的品質上——你沒想過的他都想過,你開始想的他早就研究過,你打算研究的他已經實踐過。
經過了學習、實踐及思考,他的頭腦對這一領域的知識已經高度系統化和抽象化,早就內化進了自己的大腦,漸漸地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並逐漸觸及到了這個領域的本源和實質。
2、大量重複的訓練
我所喜歡的一位作家叫余華,寫過《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好作品。
他之前是一名牙醫,當時牙醫工作很辛苦,為了更舒服地生活,他開始到文化館寫小說。
余華說:“一開始時,我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所以就先從短篇小說學習,那個過程很艱難。”
“坐在書桌前,我腦子裡什麼內容都沒有,但一直逼著自己往下寫。我發現寫作會讓一個人變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寫得很差,但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第二部好像開始有故事了,然後再寫第三部,就發表了。”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想要成為作家,必須“要讓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誼來,要堅持坐下來。”
用對話推動情節,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等都是一名小說作家的基本功,但余華卻發現自己不會這些基本的技能,怎麼辦?為了練習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
“看了威廉•福克納一篇小說,故事是一個窮人把富人殺了,作家用了近一頁紙去描寫他剛殺完人後,他的女兒如何看他。作家用殺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殺人者的心態表現得非常到位。
我後來又翻出了《罪與罰》,重讀了小說中的人物拉斯科爾尼科夫把老太太殺死後那種驚恐的狀態。文中沒有一句心理描寫,全是他驚恐不安的動作。剛躺下突然跳起來,感覺袖口有血跡。沒有,又躺下,又跳起來……”
就這樣,經過大量反復的磨礪與死磕,余華終於成就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作家。
要知道,不會有任何厲害的高手被訓練喪失了靈氣;但如果缺乏大量反復的訓練,一個人很難成為高手。
沒有大量反復的訓練,即便你天資再高也枉然,《傷仲永》就是極好的例證。
我們相信,類似于張志鳳這樣的名師在講臺上對會計這門學科的精彩演繹絕非一日之功,別的不說,光這些年來他參與的會計科研項目、出版的專著論文等等,就是最好的說明。
3、搜集回饋,不斷反思與總結
很多職場人和我抱怨說,自己缺乏師傅或者教練在一旁給予專業的指點,但如果他們得知教練的主要作用是以旁觀者身份提供及時回饋的話,那麼在職場環境中,這個功能離開教練也同樣可以由他人完成,例如你的同事、你的客戶、你的領導等等。
現實中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人:確實有些能力也有些本事,但平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你會不會覺得挺討厭?
如果這個時候,有個和他水準相當的人態度和藹,並且難得可貴的是,態度和藹的這個人總是以顧客為導向,他們面帶微笑、平易近人,更願意帶領公司內部更多的員工成長與進步。
如果你是領導,你更願意重用誰呢?
職場是人和人構成的江湖,在這個江湖裡,你心裡能裝下多少人又能影響多少人,直接決定了你的江湖地位和威望。
毫無疑問,一個心中時時有他人遇事願意為他人著想的人,自然就不太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因為遇到任何問題即便是不好的回饋,這些人的思考方向永遠都是:如何做才能讓對方感覺更便利更好呢?
如此,這個人更能夠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服務他人方面,隨著服務品質的提高,自己的口碑自然就提高了。
我相信,張志鳳老師一開始站在講臺上課時,也一定經過一段青澀期,在那段時期裡,他也一定遇到過一些不好的回饋,也是一步步反思、改進與提升才有了今天的威望和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領導批評了你,如果同事指出了你的不足,倘若你意識到自己真的存在不足,感激都還來不及,又有什麼可委屈的呢?
想想看,我們不正是通過這種回饋才能看見自己看不到的盲區,然後才能談及改進和成長的嗎?
5
請記住,
沒有一個真正的高手
是突然厲害起來的。
我們再來回顧下本篇文章涉及到的人生演算法公式:成功=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在這個公式裡有三個階段,分別是:
1、扎實的基本功【套路/模型】;
2、大量重複的訓練;
3、及時回饋、複盤與總結。
沒有誰能超越這三點成為真正的高手,如果你有志于成為像張志鳳老師這樣的高手,請記住:
1、靜下心來進行大量的學習與練習,尤其是夯實基本功,學習基本的套路和思維模型;
2、數年從不間斷的實踐、觀察、思考、積累;
3、正確看待回饋,通過回饋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態度和方法。
如果可能,再加上大量臨時性突發事件的鍛煉,你必然會在一個領域中做到得心應手。
最後,引用一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那就是——
哪有什麼可以直接登頂的人生,只有根據回饋不斷反覆運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