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5-06-08 19:38
品人生:王祖壽/民歌兩岸歌不斷
2015年5月13日上海初夏,入夜時分仍透著天光,四平路同濟大學校區大禮堂外,蜿蜒著長長的人龍,等候著「民歌、名曲、名師人文薈」進場。晚間7點,當我從後台走向燈火通明的舞台,迎向3千位師長、同學熱切的眼神與掌聲,主持這場座談會的心情,至今仍激盪不已。
今年適逢「民歌40」,這是兩岸校園民歌歷史的一刻,齊豫(橄欖樹)、葉佳修(鄉間的小路)、南方二重唱(相知相守)專程從台北而來,民歌從他們的學生時代唱起,一代又一代,飄洋過海飛入尋常百姓家,首次唱進大陸校園座談。
同濟大學的徐書記在後台請齊豫簽名,他說80年代大陸大學生成長過程,普遍聽著70年代興起的台灣校園民歌。這晚3千席位入場券早已「秒殺」,我參與見證了民歌名曲在兩岸的魅力,90後的大學生即使未曾見過本尊,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熟悉。
尤其開放提問踴躍,時間到了還有女大生衝向台前,她的身軀被高台擋去大半,保安人員維護秩序攔阻,我蹲下去將麥克風遞給她,她急切表達對民歌在時代的洪流裡如何更珍惜傳承之情,深深感染了台上台下每一個人。
這是「兩岸校園民歌經典名曲演唱會」將在上海演出的前奏曲。「民歌40」列車從今年年初、年中分別在台北小巨蛋、高雄巨蛋演出,7月18日一路開到上海大舞台萬人體育館,雖然主辦單位與節目規畫各有不同,但民眾聽歌的情感卻是無縫接軌。
台灣校園民歌源頭,原本在華語流行音樂屬於清新的支流,1971年4月,台灣只有兩家電視台的時代(註:第3家華視當年10月開播),中視歌唱節目「金曲獎」打破框架,徵選歌曲採用素人投稿,更大膽起用不知名大學生化名「金曲小姐」主持,自始至終頭戴寬帽低頭遮臉自彈自唱,轟動一時。
年輕朋友請注意,這是台灣44年前就有的電視節目,不是近年「中國好歌曲」才有的喔。後來「金曲小姐」洪小喬出唱片,開啟校園創作才女進入流行歌壇,唱片業者嗅出商機紛紛投入之後,這股校園民歌風潮終於蔚為藍海。
1977年起「金韻獎」、「民謠風」開始大規模徵選比賽,各校創作人才輩出,清新的大學校園歌手不斷誕生,直至「大學城」1993年叫停,歷經20年發展的校園民歌幕前幕後,點滴匯聚成今天華語歌壇的主流。
看到久別重逢的民歌手齊聚一堂,固然欣喜,但這場青春與回憶拔河的旅程,在「民歌30」尚不明顯,今年兩岸同聲為「民歌40」而唱,許多打造民歌扛鼎之作的音樂人在這10年已然遠去,令人感傷。不少民歌手當年離開校園也就離開了音樂圈,每隔10年請回重聚,重啟歌喉愈趨業餘,則令人感慨。
也因此,能在當今流行音樂圈始終淬礪歌藝的當年校園民歌手,令人感佩,齊豫、潘越雲「夢田」(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鄭怡「月琴」(民歌40高峰會)原音猶能再現,格外令人激動。昔日校園民歌在兩岸其實提醒著聽歌的人,每場演出都得來不易,「民歌50」如何或許難以預料,何妨再接再厲2017「金韻獎/民謠風40大集合」?期盼主辦單位各方大團結,讓民歌隨時傳唱,持續歌不斷!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