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4-22 13:34

04/23號傳真稿筆記

台灣還有Power拼6000點嗎?
4/2《工商時報》頭版刊出〈5克拉大鑽,台灣銷量全球第一〉,台灣有錢人的實力及消費力深不可測!本期進一步探討這個議題,包括了商辦、豪宅VS.便宜宅、精品、藝術拍賣…,有正面看法,如台北商辦租金逆勢抗跌,價格十分吸引人;也有悲觀論調,如知名拍賣公司蘇富比受金融風暴重擊,股價從61.4美元狂瀉9成跌到6.05美元,主題式的「精品基金」跌幅也有3~4成,多空論戰,十分精彩!
二大商辦標售案回溫
去年商辦行情大好,除了國泰人壽以刷新區域行情30.42億元,買下八大電視台在內科的總部大樓外,新加坡GIC投資公司更砸下66億元,正式將桃園台茂購物中心併入事業版圖。
上次803期週刊即以〈台北房地產多空論戰〉為封面故事,今年3/31被視為「商辦市場風向球」的新光人壽中山大樓標售案,由兆豐銀行以溢價15%的38.02億元得標,緊接著4/3的A11由富邦金控旗下的ING安泰人壽以溢價16%的116億元得標,比出價第二高的頂新集團只多4000萬元而已,贏得漂亮。
一直看空房地產的名嘴顏炳立表示,房市前景可能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而是「乍暖還寒鴨凍死」,但對於今年商用不動產市場,他持正面看法。根據戴德梁行統計,今年Q1全台大宗不動產投資,不含土地在內,大約有97.26億元,創兩年來新低。雖然Q1交易清淡,但A11這個指標性的標案順利,顏炳立預估上半年商辦市場成交量上看300億元,對於4/16的信義D3標售案,每坪底價199萬元,他認為成交價可能在230萬元以上。
店面慘!台北商辦抗跌!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房地產元氣大傷,各國都無法倖免。根據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發布的「台北市第1季商辦市場調查」顯示,Q1商辦大樓空置率為7.81%,而企業縮編減少使用坪數以受創甚深金融業占最大宗。永慶房屋的調查也指出,在經濟衰退和消費不振影響下,今年台北市Q1核心商業區辦公室空置率約8.47%,季增率1.74%,許多主要商圈金店面都出現空置,出租情況很冷清,還引發王鴻薇議員質詢郝龍斌市長,少騎自行車作秀,要振興商圈經濟。
不過,高力國際的調查也顯示,商辦租金跌幅幾乎不受影響。台北市Q1商辦平均租金從去年Q4的1839元下降到Q1的1799元,跌幅只有2.18%,A級商辦租金由2503元降到2466元,跌幅僅1.47%。與鄰近的亞洲城市相比,台北市A級商辦從去年Q3至今年Q1的租金僅下跌3.52%,比起香港的-23.52%、上海的-16.78%、新加坡-24.68%相比,表現更是不俗,代表原本就相對便宜的台北頂級商辦租金,其實下檔空間有限!803期週刊我也提過,國泰人壽為了留下IBM這個「A咖」級客戶,不惜將租金打9折,看似A級商辦大樓租金的見底訊號......
金融股是否利空出盡?
804期我提出攻「5500~6000的選股流行風」,那時的口訣:「低價、投機、補漲、輪動、中概、觀光、山寨、軋空…」,主角還沒有金融股!十多年來,金融一直是苦命股,近來好不容易熱身,金融指數突破半年W底的頸線,馬上又來了「三道利空」造成大跌,這是不是最後的難關呢?
賠錢生意沒人做
4/6雙卡利率上限訂為「央行短期融通利率加計9%」,以目前水準來看約為12.5%,對以「消金」為主體的銀行,如中信金(2891)、台新金(2887)、大眾銀(2847)…等,真是當頭棒喝。
過去銀行將循環利率上限訂在18%~20%的高水位,因為會動用循環利率的人,大多信用品質較差,銀行不做賠錢生意,只有將「風險溢酬(risk premium)」提高,以彌補潛在呆帳帶來的風險,這是合理的!
雙卡利率的三大成本:
一、資金成本:銀行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吸收存款,再貸放給需要的人,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再從存放款中間賺取「利差」。在全球金融風暴後,各國央行不斷降息,銀行吸收資金的成本降低,而民眾一窩蜂的存錢入,銀行「爛頭寸」資金成本很低。
二、營運成本:除了既有的人事、行銷和日常生活公司運作必需的成本外,過去幾年銀行致力於資訊端的發展,例如網路銀行和資訊安全的維護等。如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等,提供企業IT解決方案和資訊服務有很多公司,未來全球金融業所付出的成本絕對居高不下。
三、風險成本:依據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式)理論和風險趨避原則,若某項資產潛在風險越高,則要求報酬率也要越高,即前文提及的「風險溢酬」概念。這符合賴建承分析師所說:「Reasonable Risk is Good!」合理的風險是好事,冒一點風險才多一點獲利的機會!
金融股三大利空出盡?
金融業資金成本加營運成本約為8%至10%,風險成本為12%,但風險常因外在大環境變化,較難以估算。在金融風暴後,各項資產的評價更加困難,也因為風險的不確定性,成本大幅提高,銀行擔心客戶無法支付卡費,只要稍有違約或是遲繳,立刻列為不良客戶。但如此一來,借不到錢的民眾將轉向地下金融,例如地下錢莊等遊走法律邊緣的金融體系,對台灣合法金融業、甚至社會發展都不好。原本行政院「喬」到15.5%,但藍綠立委的民粹想法「喬不定」,金管會陳冲主委的專業考量,也不得不向政治力妥協......
台股很辣,千萬別小看!
Q1全球主要股市中,台股只輸陸股,漲幅第二;Q2隱約有馬英九「520交代行情」發酵,挑戰六千點,拼年線!台股融資增幅不大,投資人不衝動,但M1B翻紅的龐大資金潮,也許是看了本刊以後,一點一滴的流進台股,才會出現大行情才有的籌碼鎖定及沉澱跡象。
台塑取代台積電成為台股指數指標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表示:「不是急單,是回春」。台塑四寶從急單擴展到上半年獲利逐季回升,表現最好的台化(1326)3月營收167.94億,MOM月增率17%,今年Q1營收426.27億,QOQ季增率16.1%;台塑(1301)3月營收115.08億,MOM月增率3.4%,今年Q1營收314.25億,QOQ季增率26.6%,台塑化(6505)、南亞(1303)雖然今年Q1營收QOQ季增率為-0.5%及-4.5%,但中東新增產能延後開出,讓近期塑化原料報價上漲,台塑四寶受惠利差擴大及銷量增加,今年Q1可望轉虧為盈。
台塑從今年3/31低點50.5元,衝到4/9高點56.5元,漲幅10.5%,說明了財報效應充份在4月初顯現,早期我以「台塑股價乘以100等於指數」,前幾個月改用台積電取代台塑的角色。現在又顛倒回來,本期華山論劍Part.1提到,目前台積電已經落隊,由台塑接棒跟上台股節奏,4/9收盤56元,與指數關聯性非常接近。
今年Q1台股大漲以電子為主,績優、投機都有所表現,進入4月財報公布期間,似乎風水輪流轉,原物料、傳產、中概、金融、證券都有機會,而電子仍有發揮的空間,尤其今年觸控面板、NB周邊、CULV平台、山寨機、面板周邊…這幾大主題為主。而台塑四寶畢竟是大型股,漲升步伐不會太剽悍,但二線塑化股今年Q1獲利不錯,請參考附表,尤其以SM族群的台苯(1310)、國喬(1312)股價最強勢......
<本帖最後由 學習 於 2009-04-22 14:06 編輯 >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