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淚 發達集團董事長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5-01-03 10:20

要求孩子自制的迷思

我曾經幫一對父母做過諮商,他們在女兒莉莉生日時買了一輛銀色BMW當作驚喜。他們細心挑選了車款和顏色,想像這輛安全又高雅的轎車停在家門外的情景。莉莉在生日那天早上往窗外瞧出去,看見那輛新車停在外頭,車頂上綁了個大蝴蝶結……接著她開始掉眼淚。爸媽問她怎麼了,莉莉說:「我不要那輛車。我要藍色的。」
莉莉看到爸媽送的生日禮物後竟然那麼沒禮貌,令他們大感訝異。他們可是買了一輛又堅固、又漂亮的車,可以讓她從高中一路開到大學,說不定還能開得更久呢。等到我請莉莉的父母多說一點莉莉當時的反應後,這件事背後的緣由才漸漸浮現。她媽媽是這麼說的:
嗯,莉莉就是特別喜歡藍色。從小時候開始,其他小女生都還穿著粉紅或粉紫去參加生日派對的時候,莉莉就老是穿藍色了。她六、七歲時總是說:「我的眼睛是矢車菊藍,半夜的天空是靛藍,游泳池裡的水是海藍。」這時,莉莉的媽媽突然深吸了一大口氣。「哎呀,糟糕,」她說道。「我大概知道莉莉為什麼看到那輛車就開始哭了。她拿到陪同駕照後,就開始講藍色的車子講個不停。我看只要我們買的車是藍色的,就算是二手的本田喜美她一樣會開心得不得了。可是我們全家都開BMW,所以我們腦袋裡只記著要買BMW,其他什麼事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我們可以把莉莉的反應解讀為被寵壞的青少女的惡劣行徑,畢竟一輛嶄新的BMW,管它是什麼顏色,絕對都是青少年多半會夢寐以求的禮物;不過我們也可以珍視她堅決表達自我的那種態度──正如她母親後來意會到的,莉莉無意對外宣傳自家形象。我見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這種窘境以各種形式出現,從選車、選衣服到選大學的時候都會發生。當父母不只是買東西為青少年建立自身形象,還用「我們只是在教你品質有多重要」這種理由隱瞞真正動機時,青少年又怎能發展出自我克制的成熟意識呢?
如果你覺得家中青少女自認為擁有各種特權純粹是由於她本身出了問題,那麼請先花些時間來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你是否像莉莉的父母一樣,買昂貴的東西給孩子,藉由家裡的財經地位令左鄰右坊刮目相看,但是當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卻又為她貼上膚淺的標籤?你是否不小心落入了由父母、青少年、和金錢組成的迷宮,還走進了死胡同?
這時候父母應該問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下列迷思:
迷思1:這樣做是試圖購買親情?
你家孩子曾經崇拜過你,如今卻不是疏遠你、只用一個字應你話,就是表現卑劣、或是對你批評無度。當連著你與孩子的那條線變細時,你會不由得想要避免把線拉得更緊。你可能會買各式各樣的東西給青春期子女或是幫他們各種忙,因為你害怕要是沒這麼做的話,那條線會喀擦一聲斷掉。
迷思2:藉由青少年感受歡樂
我們年紀愈大,就愈忍不住想向年輕人借一點自尊和虛榮來用。他們怎麼穿都好看;他們可以英氣逼人地套上那些昂貴的運動裝備;他們的生活多采多姿、精彩萬分。不過要是你家青少年覺得自己被你當成了洋娃娃或動漫模型人物而玩弄於股掌之上,就開心不起來了。
迷思3:太過體貼
當青少年抱怨「其他人」都有「那個」東西、或是都報名了某個超讚的暑假旅遊時,他們實際上說的是,如果自己也能擁有那些東西,就能融入風雲人物團體或某些小圈子裡。他們說得沒錯:青少年的確必須透過特定手段來得到某種社交地位,因此幫他們買對了鞋子品牌或買對了腳踏車,有時候可算是尊重、體貼的表現。不過請留意,別讓孩子認為可以用錢買到友誼,或是認為自己社交的需求比家裡的收支平衡還重要。
迷思4:過度獎賞
當父母重視結果甚於過程的時候,就可能會變成在賄賂孩子:只要你給我好成績、優秀的運動成就、令人羨慕的社交地位、或是可由個人自行填入的任何一種成功指標,不管你要什麼我都買給你。若是不斷的給予獎賞成了慣例,反而會引起反效果,降低了青少年內在的動機。除此之外,過度獎賞也是在告訴青少年,「中庸」並非成功人士的特質。
迷思5:複製錯誤的消費心態
父母心情不好時,若是習慣用血拚來轉移注意力,會發現血拚引起的愉悅感消失得非常迅速,而如此導致的沮喪感受又讓人想買更多東西來麻痺自己。要是你家青少女碰上難題時,你慣常用幫她買更多衣服、更多電子產品、更多渡假旅遊來解決問題,那麼你可能會把這種無法令人感到滿足的無效解決之道傳到孩子身上了。
迷思6:自認為比孩子清高
你家孩子變成自私、被寵壞的青少年時,你可能會覺得倍受煎熬、忿忿不平、傷心委屈……還認為自己的道德感比孩子崇高。當你自信心脆弱時,這種優越感能夠打造氣勢,還能讓你和另一半擁有源源不絕的話題:「我回到家,她視線根本沒離開電腦,連點個頭也沒有……她這樣子還敢說想要買新鞋穿去學校舞會?門兒都沒有!」父母與青春期子女跳著這個階段裡原本就會令人倍感懊惱的舞步,我們很容易三不五時覺得惱怒、甚至是火大,但要是你發現自己開始蔑視孩子,就該爬下拳擊台,走進諮商師或治療師的辦公室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