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金牌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2-21 03:39

擁抱Big Data 商業分析更聰明

「400年前,發明顯微鏡,改變測量的標準,人類研究物體的細微程度,從此不同。巨量資料分析將帶來的革命,就像400年前的顯微鏡,我們能夠掌握事件、行為的精細程度,也將從此進入全新境界。」-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班恩約福森(Erik Brynjolfsson)
班恩教授的觀點,無疑為Big Data的商業運用下了很好註腳。從企業運用資料的能力及數據資料的運用情形來看,在1980年代,企業對於數據資料的運用,受限於資料的處理設備與技術,僅能藉由固定的報告形態與內容,去了解當時企業經營及生產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隨著數據資料的取得日漸多元,至1989年,Gartner提出「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概念,各式資料分析及應用也隨之多樣化。
現在當消費者在Facebook上打卡、上傳照片,與朋友分享相簿的同時,藉由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與推薦次數,網路商店中的商品點擊流量等資訊,企業可以了解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情形,加以分析,區別消費者的類型,掌握其需求與使用行為,做為未來行銷活動規劃的參考,提升銷售量,增加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黏著度,創新也由此開始。
在Big Data時代,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被蒐集與紀錄」,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看過的東西、消費過的商品等。無所不在的感知裝置與資訊流動,不僅讓生活更便利,也更智慧化。資料的分析與應用,和一般企業的機器設備廠房不同,不會有折舊問題,而且會愈用愈發覺資料的神奇。
在能源和電力產業,Big Data的分析將有助於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例如在探勘石油的鑽頭上,裝置大量感應器,並搭配即時傳送資料和分析演算的能力,地面上專家可迅速掌握地下油井的樣貌、判斷最佳的開鑿地點,從而減少鑽油時間成本。
在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在醫院的早產兒病房和加護病房中,監控並分析病患身體狀態各數據,及早找出可能的感染跡象或預測病情變化,有助改善病患的存活率。
隨著智慧電網(Smart Gird)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M2M(Machine to Machine)、物聯網發展備受關注,感測裝置的安裝與資料產生,也為Big Data的快速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面對Big Data大量運用的未來,企業須更加掌握顧客的靜態(如年齡和性別)與動態(如購物紀錄、網路社群)資訊,從中深入挖掘和預測其喜好,在最適當時機以最恰當方式和管道,提供最適合的行銷方案,以及顧客真正需要的服務。
舉凡懂得分析資料、擷取商業洞察力者,有機會實踐過去未曾也無從做到之事,更全面瞭解業務問題的各個面向,更前瞻性預測未來風險,掌握消費者喜好和需求,發掘全新市場商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