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24 07:45

出口衰退的沉思

出口衰退的沉思
行政院院主計處再度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1.66%,主要的原因是全球景氣趨緩,出口受到連累,大幅衰退,年增率由2011年12.3%降至2012年上半年-4.7%,7月更降為-11.6%,同時台灣在全球重要進口市場占有率也在萎縮。受到韓國的競爭壓力,特別令人注目,希望這只是短期現象,畢竟,在1990年代後期,台灣自行車產業的中小企業,就以靈敏、機動與同心協力,打敗韓國大企業的「官僚主義」。但無論如何,不能掉以輕心。
有人認為,這次出口衰退,主要是因為宏達電遭遇挫折之故。但一葉知秋,今天宏達電的困境,就是明天另一品牌廠的問題。出口衰退與主要市場占有率下降,顯示整體出口競爭力的衰退,後者又突顯台灣產業結構失衡與發展品牌的困境。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占GDP將近70%。出口又高度依賴資訊通信(ICT)產業,占總出口一半以上。ICT產業為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具高度循環性,1年賺取或虧損幾個股本的情境,司空見慣。ICT的快速起伏,增加經濟循環的頻率與幅度,也考驗政府的總體經濟治理、預測與應變能力。
ICT產業的發展過去主要是靠代工製造,結果陷入微利時代。經過多年努力,有些已經升級為代工設計,現在更進一步發展自有品牌,與國際大廠一較上下。品牌運動可說是各界共識,據報載,也是政府振興經濟方案的重要一環。
品牌是微笑曲線的右段,報酬率高,但風險也不小,尤其在ICT產業,品牌認同度較低,可口可樂、LV等傳統品牌歷久長青,摩托、Nokia、Sharp、Sony等品牌則雖曾顯赫一時,現在紛紛罹難,可見ICT品牌的維護,相當困難,需要大量資源的持續投入。我們的ICT產品又主要是零組件或中階產品,替代性大,競爭尤為激烈,最近品牌大廠受到美韓大廠的夾殺,突顯這個風險。中階產品的品牌價值低,只有靠不斷的升級。
品牌之戰,除了產品特色與價值之外,還要防競爭對手的奧步,最常見的奧步是利用智慧財產權的爭議,來阻擋或延緩對方產品的推出。現在ICT產品生命周期短,只要產品推出一有延宕,損失總是浩大,宏達電就因此吃盡苦頭。近年來政府對智財權的保護,不遺餘力,但對其管理與攻防能力的建構,則有待努力,這是發展品牌的最重要基礎建設。
從政策觀點,推動品牌實際上就是推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代工專注B2B市場,跟在品牌大廠後面跑,要求的是製程先進、品質與成本管控。品牌則專注B2C市場,和國際品牌一較長短,要面臨贏者通吃的宿命,強調產品設計、行銷、品質與價值極大化。由B2B到B2C的道路艱辛,日本發展品牌,曾付了代價,鎩羽而歸,但最後成功了;韓國的故事,也相差不遠。台灣發展品牌,遇到挫折,並不稀奇。
發展品牌與否,是企業的決策,必須考慮自己的利基。但品牌有外溢效果,喜歡acer的產品,愛屋及烏,轉為對MIT產品的認同,所有MIT廠商都因此獲益。同理,如果MIT產品獲得認同,發展品牌也就容易多了。品牌的另一特點是規模經濟,品牌數量多不見得是好處,相對於1個品牌,同樣的資源用於發展3個品牌,每1品牌的能見度都只有三分之一,並非資源的有效運用。整合資源、發揮規模經濟與外溢效果,是政府的職責。
發展與維護品牌,要靠大量研發投資的持續投入,研發投入不足,創新不足,產品難以突出,中階產品無法發揮品牌價值,只能靠價格取勝,仍將停留在微利時代。研發投入不足、績效未能發揮、人才流失,可以說是經濟表現落後韓國的主因。
退一步說,即使停留在代工階段,台灣也將面臨其他新興國家的挑戰,台灣的優勢在於供給鏈完整,管理整合能力強,因此成為國際大廠首先考慮的代工夥伴。要甩開後面的追兵,也有待研發的投資與研發績效的提升,維持供給鏈的完整,並且與時俱進。總之,不管代工或品牌,台灣必須強化研發投入,才能確保經濟活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