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旻|Yahoo財經特派記者
2025年9月18日 週四 下午7:52
央行今(18)日在第三季理監事後宣布利率維持不變,外界關注的房市管制也沒有鬆綁,對此,央行總裁楊金龍說這是「合理的決定」,第四季會再總檢討,屆時再決定要不要延長,《Yahoo股市》也一次統整民眾最關心的11大QA。

央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陳依旻攝
Q1:為什麼央行這次沒有鬆綁房市管制?
A:主要因為房貸集中度還未達到目標水準。去年高點是 37.61%,目前降到 36.71%,「下降速度偏慢」,尤其八大行庫因新青安與首購貸款量大,集中度並未顯著下滑。只有其他 31 家銀行貢獻較大。因此必須持續觀察,暫不鬆綁。
Q2:新青安排除在管制之外,會不會影響央行打房成效?行政院、金管會算不算「扯後腿」?
A: 新青安量體大,確實會影響集中度下降的速度,但它是政府照顧首購族的政策。若首購族貸款也被限制,反而會對購屋者造成不利。行政院將9月以後的新青安納入排除,是協助首購、避免排擠效應,這並非扯後腿,而是政策分工。
Q3:外界認為這次不鬆綁,是不是像之前升息一樣,是「勇敢的決定」?
A: 這不是勇敢與否的問題,而是「合理的決定」。行政院雖喊「水龍頭要打開」,但同時也強調要有「過濾網」(risk management)。央行會持續密切觀察新青安排除後對房市的影響,不會貿然放寬。
Q4:房市什麼情況下才算風險解除?
A:央行觀察的關鍵是 房貸集中度是否過高。太高會造成資金排擠,也可能推升房價過快,帶來斷崖式風險,公股行庫因承作首購、新青安,集中度降幅有限;民營銀行則資源更多投入產業貸款,貢獻較大,未來會考慮 公股與民營銀行不同的彈性標準,如果超出額度是因為放款給首購或自住,央行會給予彈性,但仍會持續監控整體集中度變化。
Q5:房市管制會延長到明年嗎?
A:原本規劃是兩年,後來縮短到今年底,將在 第四季做總檢討,再決定是否延長,目前來看,風險仍在,未來可能續行,但細節會等檢討後再公布。
Q6:廠商希望台幣維持在30元區間,是否能避免重演5月事件?
A: 央行會以公開市場操作維持資金與匯率穩定,不會透過存款準備率鬆綁。因為存準率適合用在「收縮資金」,而「釋放資金」時公開市場操作更靈活、可每日調整,更能快速應對國際環境變化,避免匯市過度波動。
Q7:現在貨幣政策基調算「寬鬆」嗎?
A:比較精確的說法是 「適度寬鬆、資金充裕」,而不是「全面寬鬆」,除了選擇性信用管制,央行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市場穩定,如果利率偏高、資金緊,會釋放更多資金;如果銀行不願放款,央行也可以少收存單,讓資金留在市場,優點在於主動權在央行,而且機動性高,能隨時微調。
Q8:從美國降息經驗看台灣,央行怎麼解讀?
A:美國此次降息主要是因為勞動市場下行風險 ,大於通膨上行風險。台灣也會參考這種邏輯如果產業失衡、部分部門風險升高,就可能需要調整貨幣政策,但台灣是 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出口,貨幣政策只能「配合紓緩」,根本還是看全球經濟復甦。
Q9:央行會靠降息來解決產業問題嗎?若通膨預測1.66%,有降息空間嗎?
A: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產業結構問題,降息只能紓緩衝擊,不能根治。關鍵還是全球經濟與貿易環境。
過去說過 CPI 要低於 1.5% 才有降息空間,但央行會同時考量 全球金融環境以及國內經濟狀況再決定,未來台灣利率走勢,下降機率大於上升,但仍需視國際不確定性,川普政策、戰爭、疫情等而定。
Q10:外界批評台灣外匯干預數據揭露不符國際標準,會改嗎?
A:目前每半年公布一次,主要是參考美國財政部的匯率報告做法,美方也接受,是否縮短至季報,央行仍在評估,因為 揭露太頻繁可能讓投機者有機可乘,未來不排除調整,但仍以維護市場穩定為優先。
Q11:今天會議開比較久,理事主要聚焦哪些議題?
A:討論焦點主要還是貨幣政策與選擇性信用管制;也有少數理事提到匯率,希望維持穩定以減少產業衝擊,但並非會議主要焦點,也有理事關心降息可能性,但央行強調要視數據而定 (data dependent),不會僅因通膨下降就貿然降息,還要考慮國際情勢、產業結構分化與總體經濟走勢,但不會只看 CPI 是否低於 1.5%。更重要的是 產業景氣是否出現下行風險,特別是勞動市場與傳產衰退的狀況,若電子業依舊強勁,但傳產大幅下滑,政策判斷會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