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16 05:58

小麥換汽車!俄羅斯重啟以物易物 規避西方制裁

2025/09/15 14:45  
為規避西方金融制裁,俄國正日益重返以實物進行交易的「以物易物」模式,使得傳統的貨幣支付管道面臨挑戰。(路透資料照)
吳孟峰/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根據《路透》報導,為規避西方嚴厲的金融制裁,俄羅斯正重返1990年代蘇聯解體初期盛行的「以物易物」(barter)古老貿易模式。從用小麥交換中國汽車,到以亞麻籽換取建材,這種原始的交易方式,正凸顯俄烏戰爭如何深刻扭曲了這個全球最大天然資源國的對外經貿關係。
自2022年俄烏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對俄羅斯實施超過2萬5000項制裁,其中將俄國主要銀行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以及華盛頓警告中國銀行勿協助俄國的「次級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威脅,對其正常貿易造成巨大衝擊。一名支付市場的消息人士向《路透》透露:「中國的銀行害怕被列入次級制裁名單,所以他們不接受來自俄羅斯的錢。」
面對金融封鎖,俄羅斯政府正鼓勵企業採用更難追蹤的交易方式。俄國經濟部在2024發布了一份長達14頁的《對外易貨交易指南》,指導企業如何利用此方法繞過制裁。該文件稱,以物易物「無需國際交易即可與外國公司交換商品和服務」,甚至提議建立一個官方的易貨交易所平台。雖然俄國海關稱此類交易量與整體外貿相比微不足道,但三位貿易消息人士均表示,這種做法正變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以物易物的隱密性,其總價值難以估算。但有分析師指出,俄羅斯央行與海關的外貿數據統計出現了日益擴大的分歧,今年上半年已達到70億美元(約新台幣2144億元),這可能間接反映了這類未經正常金融管道交易的規模。
俄羅斯亞洲工商業者聯盟秘書長斯帕斯基(Maxim Spassky)表示,以物易物的增長是「去美元化、制裁壓力與合作夥伴流動性問題的症狀」,預計其交易量將進一步增長。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