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03:00
全球市場掀起波瀾,高度戒備極可能再度出現的「川普震撼」。從過去川普挑起的美中角力,再到俄烏戰爭,戰略環境變化之下,主要經濟體也重新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崛起與保護自身經濟利益。圖/美聯社
不到一周,美國就將舉行總統大選,代表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聲勢似已凌駕代表民主黨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基於川普過去在總統任內的「狂人」行徑,此次他尚未勝選,即已在全球市場掀起波瀾,各國政府也高度戒備極可能再度出現的「川普震撼」。
事實上,過去幾年間,經濟安全已逐漸取代全球化,成為國際經貿往來的核心考量。從川普挑起的美中角力,再到俄烏戰爭,戰略環境變化之下,美國、歐盟、日本和澳洲等主要經濟體也重新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崛起與保護自身經濟利益。由於各國處境與需求各異,其經濟安全策略、也不盡相同。
美國的經濟安全策略目的清楚、目標明確、作風強勢。其以維護全球技術霸權地位為目的,以中國為假想敵,透過技術封鎖和去風險化,阻止中國在技術領域的崛起。從美中貿易戰開始,美國即持續施壓限制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隨著競爭加劇,美國也透過各種單邊做法,自我強化。2022年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更是以527億美元支持美國國內半導體製造,彰顯美國確保全球技術競爭領導地位的決心。
在此思維下,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也從冷戰時期的資源保護轉向數位基礎設施保護和技術自主。2023年的政策進一步加強出口管制和限制技術轉讓。同年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報告更明確將中國定義為最主要的經濟威脅,主張防範中國技術擴張,防止其主導全球供應鏈。
歐盟的經濟安全策略目的不同於美國。俄烏戰爭暴露了歐盟對能源和戰略資源的依賴風險,促使其開始強調戰略自主、去風險,一方面降低對單一外部市場、特別是中國的依賴,另一方面也藉由多邊合作,打造供應鏈韌性。歐盟在2023年發布的《歐洲經濟安全戰略》中,規劃全面的戰略框架與做法,包含對外國投資的嚴格審查、加強出口控制監督,以及強化關鍵技術保護等。
歐盟為確保其於新能源和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力,除了近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大戰之外,也有整體發展規畫。以今年3月正式通過的《關鍵原料法》為例,此乃歐盟針對34種關鍵材料和17種戰略原料,所量身打造的加工與進出口法規,以確保供應鏈安全。此外歐盟積極與加拿大、澳洲等國合作,尋求關鍵材料供應來源多元化。不過,儘管經濟安全與去風險當道,現實上歐盟常需在經濟安全與經濟合作之間尋求平衡,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又持續推進與中國的合作,特別是雙邊貿易和投資方面。這種正反兼具的策略也是歐盟作為一個多國整合體的必然。
日本的經濟安全策略與歐盟有近似之處:強調自主、供應鏈韌性和技術創新。其於2021年通過的《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對此政策定位有清楚的宣示。其他後續的相關政策,例如2023年的《數位與綠色轉型戰略》,則是主張支持國內企業技術創新,藉由美國和歐盟的合作確保全球競爭力。在能源方面,日本則加強與澳洲的關鍵礦產供應鏈合作,以確保新能源技術所需資源的穩定供應。至於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則相對更加細膩與謹慎,力求技術自主與經濟合作的平衡。一方面在高科技領域推動脫鉤,但在製造業和能源進口等領域保持合作,此反映日本作為亞洲經濟大國的地位與需求。
澳洲的情形則略不同於其他國家。作為中國的主要資源供應國,澳洲的經濟安全策略聚焦出口安全和多邊合作。澳洲在2023公布的《關鍵礦產戰略2023-2030》,旨即在確保鋰、鎳等新能源礦物的出口安全,同時減少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其他如2022年與美國達成的《美澳關鍵礦產合作協議》,商談美澳兩國在新能源產業中的原材料供應合作,也是澳洲試圖開發多元出口市場的實例。不過雖澳洲在經濟安全考量上,對中國有一定的強硬,也試圖減少對中國市場依賴,然而澳洲在對中貿易上仍相當務實。這也是身為資源出口國的需求。
綜觀主要經濟體面對中國之道,美國採取最為激進的經濟安全策略,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強調技術封鎖和脫鉤。歐盟、日本、澳洲則在去風險與經濟合作之間,各有平衡方式。
展望未來,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安全策略仍將持續定義全球經貿關係、供應鏈重構和技術競爭格局;而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則直接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性與發展方向。經濟安全當道,已成趨勢,且短期內不易改變。觀察各國如何演繹經濟安全、如何在經濟安全與經濟合作之間找到平衡點,也是掌握未來國際經貿關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