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2-30 09:40

疫後四引擎 將驅動這些新興經濟體成明日之星

危機往往帶來轉機,新冠肺炎疫情儘管給經濟成長之路平添許多障礙,卻也帶來一些機會。疫情過後,哪些開發中經濟體能脫穎而出、躍為閃耀的明日之星呢?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投書紐約時報(NYT)說,2000年過後,全球化與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帶旺一些新興經濟體,接下來十年在全球經濟的占比幾乎倍增至35%;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貿易與資本流動,商品價格崩落,開發中經濟體的全球經濟占比在2010年代停滯不前,光芒褪色,僅中國是例外。

夏瑪指出,開發中經濟體運勢起起伏伏,已是常態。回顧二戰後的數十年,這些國家可能有一、二十年成長大躍進,平均所得急起直追已開發國家,奈何後來又陷入危機,退回原點。

國際貨幣基金(IMF)追蹤的195個經濟體當中,僅39個是「已開發」經濟體,其中大多在1945年之前就確立此地位。僅少數開發中經濟體成功脫貧、躋身已開發之林,被譽為「奇蹟」,例如日本、南韓和台灣。祕訣是:製造業出口興旺,從世界各地賺進收入,維持住若光靠國內市場不可能達到的成長率。

然而,如今製造業與出口作為全球經濟勢力正日益萎縮,一時間尚難想像什麼能驅動下一批成長奇蹟。正因如此,近年來新興經濟體陷入沉寂。

但經濟體就像自然界一樣,能量不滅,只是在轉移。
跡象已顯示,疫情過後的轉型將帶來新契機,把一些新興經濟體改造為強大的成長發電機。夏瑪認為,這些改造動力包括:數位革命加速、經濟改革,以及商品行情復甦。
●疫情促使民眾加快腳步採用數位技術,對未臻成熟的經濟體影響特別強。

有別於已開發經濟體被實體零售店、固網電信這類「舊有基礎設施」綁住,開發中經濟體較無拘無束,因此中國的無現金「新經濟」能迅速崛起,帶動成長率超越美國。俄羅斯、波蘭、阿根廷和肯亞的新網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冒出,提供從銀行到後端平台管理等各式各樣的服務。

一般而言,數位營收逐漸升高,創業成本則日益降低,這種趨勢在新興經濟體進展得尤其快速。

從蒸汽機到汽車,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效應通常需一段時日才會增強,然後在原始發明問世數十年後達到顛峰。數位革命此刻仍屬年輕階段,對新興經濟體成長發揮最大影響力的時刻尚未到來。


●經濟改革是另一大驅動力。


拖累開發中國家長期展望最大的包袱,是這些經濟體通常無法擺脫成敗交替的循環——只在陷入危機時被迫改革,重拾榮景後揮霍經濟成果,然後又再度墜入危機深淵。如新冠肺炎疫情這麼重大的危機,勢必強迫各國推動另一波重大改革。

一些較窮的開發中經濟體不像歐美先進國有能力擴大支出、紓緩疫情導致的痛苦,因此不得不推動改革,以提振生產力和促進成長。印度正鬆綁勞動法,以及數十年來保護農民免受市場力量衝擊的規定;印尼推動減稅和減少繁文縟節,以鼓勵投資和聘僱;巴西著手縮減慷慨但難以為繼的退休金制度;沙烏地阿拉伯則翻新移民法規,開放勞動力市場競爭,埃及、阿聯等國也進行類似計畫。


●許多新興經濟體倚賴出口石油、金屬、農產品和其他大宗商品,因此展望仍會隨商品行情的興衰而變化。


商品行情過去十年來走勢低迷,迫使生產商削減過剩的供給。現在,市場力量指向商品行情可望在2020年代復甦。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新興市場的運勢可望為之一振,至少在這波商品循環由盛轉衰前是如此。


●靠製造業出口邁向繁榮之路愈來愈窄,但此路還沒封閉。


以往,製造業占出口大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15%;今天,越南、孟加拉、波蘭和捷克都已晉升此階級。隨著企業將工廠遷出中國大陸,另覓工資較低、供應鏈較短的製造基地,這些新興經濟體可望名列贏家行列。

製造業轉型效應在波蘭清晰可見,跨國企業如今在當地生產汽車、燈座等產品。在疫情之前,波蘭享有約25年持續不斷的成長,期間國民所得成長近十倍到1.6萬美元,幾乎就要達到已開發經濟體等級。

類似的脫胎換骨轉型過程也在越南展開。越南正大舉投資,不僅興建新工廠、道路和港口,也投資於消滅貧窮的計畫。

總之,少數國家仍將受益於出口製造,但更多國家有機會靠經濟改革、商品行情復甦或數位革命加速一躍而起。這些成長引擎無法像2000年代那般,讓新興經濟體全面呈現榮景,但在2020年代仍足以造就一些成長新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