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發達集團執行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3-05-07 06:56
聆聽與傾聽
本帖最後由 B 於 14-05-26 22:00 編輯
互信的力量
【聯合報)】 2013.05.06
我在瑞典進行學術研究時,Eric教授一見面即給我他辦公室與整棟系館的鑰匙與磁卡,
這完全不設防的舉動,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北歐人對人的信賴。
在歐洲得經常搭火車往返,或是市內電車,均得先買票再上車,
但是我發現查票員驗票的機率不高。
我曾想,應該會有人與我想法一樣:「自己敢不敢賭一下不買票?」
我觀察發現,雖然驗票機率不高,但因此被查到者非常少數。
我搭火車次數三十次以上,僅遇兩次與我同車廂的旅客沒買票被查到。
沒錯!這兩位僥倖者當場被要求得買「全程」。
在購物方面,超市內開架式秤重的糖果,沒有標示可試吃,
但仍有少數人會「品嘗」,
店員見到也不會嚇阻,因為他們相信消費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若想買咖啡,到櫃台付款後,自己到機器前按下所買的咖啡種類,
你會看到大小杯子、貴與便宜咖啡種類,店員不會盯著你是否選自己所購的那一款。
此外,
超市內沒有錄影機,也沒有商品條碼感應門,
因為業者將顧客視為有操守與自律的君子。
回國前,Eric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互信是瑞典社會安定的基礎。」
====
聆聽與傾聽
【聯合報╱朱宗慶】 2013.05.02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聆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以音樂家的養成為例。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必須學會去辨認什麼是「正確」的樂音,
包括聲音的長短、快慢、高低,以及不同音色的變化。
除了這些基本功之外,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演奏者,更需要從確認「正確」的聲音,
進一步去分辨什麼是「好」的樂音,
從而精益求精,不斷琢磨、鍛鍊自己的技藝。
而在演出時,每位演奏者更加需要打開耳朵去聆聽周遭環境,
去思考在特定的空間裡,要用什麼方式演奏,所創造的聲響和樂音才能得到最好的表現。
音樂演奏常見以團隊形式進行演出,
而聆聽是團隊合作的前提條件。
演奏者彼此之間必須相互聆聽對方的聲音,
時時注意對方的表達是否能與自己所演奏的樂音相契合,
如此,分開時能自成一家,合起來能發揮「共好」的精神,這樣的演出實則進入另一個層次。
透過聆聽,成員之間學習到相互合作的精髓—唯有傾聽別人,
才有辦法表現自己。
雖然在過程中,必定會有磨合期,甚至產生摩擦,
但也可能激盪出璀璨的火花,
再經過演變和進化,便能慢慢建立起不言而喻的默契。
只要打開耳朵用心體會,就能在樂音聲響中,感受到演奏者之間的情緒起伏及呼吸變化,
這樣的心領神會,想必是台上的演奏者和台下的觀眾共同追求的藝術境界。
此外,聆聽音樂的能力,同樣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
我們往往急切地想要訴說心情,希望告訴別人自己想要什麼、缺少什麼、多麼辛苦等。
然而,在宣洩、尋找共鳴之餘,傾聽他人的心聲,也是同等重要。
有許許多多的人和聲音,隱身迴盪在社會各個角落,
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傾聽,我們就會聽見那些來自認真生活的聲音,
以及包含其中的喜悅、委屈與憂傷的幽微心情,
這些真摯的情感,往往具有感染力和共通性,成為促進彼此瞭解的催化劑。
我個人創辦的打擊樂團曾兩度以《聆聽.微笑》音樂會關懷我們身邊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的國際移工和新住民朋友
藉由這些國家的打擊樂傳統和母語詩歌的誦讀,
我們欣喜地發現,音樂能超越國籍、種族、文化、宗教的隔閡,
促使我們學習、分享,用寬闊的視野與包容的心看待在我們周遭,同樣為生活打拚的人們。
這群人和聲音其實一直都在這個社會流動及交融,
如果選擇封閉—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容易滋生偏見和刻板印象;
如果選擇開放—聆聽與接納,就能成為滋養在地文化的源頭活水。
音樂雖然抽象,卻是平等的,聆聽之後,就會產生瞭解與觸動,
成為人與人間溝通情感的方式,
也讓我們更堅信藝術所創造的美善價值及發揮的巨大力量。
學習聆聽
能夠讓演奏者相互激勵、
放下自己,
使演出成就大我、更加精彩,提升藝術的層次;
學習傾聽,
能夠讓多元的心聲得以抒發、表達,
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相互包容、懂得謙遜,為社會注入溫暖與和諧。
因此,
聆聽與傾聽,
不但是藝術工作者所須具備的能力,
更是人與人相處,分享彼此情感,產生對話與認同,
所應珍視和學習的美好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