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3-16 20:39

讓自己喘口氣 談如何紓解壓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壓力並非全然無益,雖然有時會將人擊倒,但卻也會激發成長: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保持覺醒,並且才有進步的動機,使個人保持最佳狀態;而過度的壓力則如同壓力不足一樣,會影響個人表現,甚至因短期內面對巨大壓力而造成個人崩潰。
一般人在提到各種疾病預防及治療的時候,經常會有意無意忽略了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角色。然而,由於憂鬱症不但對患者自己及家人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社會亦需付出高額的成本,同時WHO已將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之一。在此謹由壓力處理的觀點,討論如何抒解壓力,並繼而預防憂鬱症的發生。
壓力的定義
在心理學上,壓力乃是指個體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壓力乃是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所謂『壓力因子』係因人而異,例如某甲認為考試不及格對其乃是莫大侮辱,但某乙卻可能對於考試不及格毫不在乎;而『壓力反應』則是個人在面對壓力因子時習慣性採取的反應模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壓力並非全然無益,雖然有時會將人擊倒,但卻也會激發成長: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保持覺醒,並且才有進步的動機,使個人保持最佳狀態;而過度的壓力則如同壓力不足一樣,會影響個人表現,甚至因短期內面對巨大壓力而造成個人崩潰。
如何檢視自己是否壓力過重
通常壓力過重所造成的生理心理反應,除了可察覺的:情緒變化、頭痛、肌肉緊繃之外,尚包括不可察覺的:血脂升高、血壓升高、血糖下降等。如果一直處在壓力過重的狀況下,容易出現精疲力竭:一種身體、心理以及情感均耗盡的狀態。此時個人可以檢視是否出現以下的情況,例如:
* 一直出現身體的病痛不適
* 沒有來由的發脾氣
* 平日熟悉的業務或工作,老是覺得不順手或難以下決定
* 抽的煙量增加,咖啡的飲用量也愈來愈大,但心情仍十分煩躁
* 覺得自己很孤獨:沒有人瞭解我
* 對於任何事都失去興趣、提不起勁
到了出現以上警訊的時候,如果還不好好處理,設法抒解壓力,那就會身、心同受其害,演變成憂鬱症或重大身體疾病只是遲早的事。
抒解壓力的要訣
如前所述:壓力乃是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談到抒解壓力,自然得從『減少壓力因子』以及『改變壓力反應』兩大原則著手,進而衍生出下列幾個原則:
一、正面的想法能夠減少壓力因子『悲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難過地說「只剩半杯水!」;但是樂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快樂地說「還有半杯水!」』過度壓力的根源,往往就是自己,尤其是對自己的看法、期望、價值觀等,都會影響到一個事件是否為『壓力因子』。就像負面的想法會燃起過度壓力反應一樣:正面的想法能夠消滅那些火焰進而減少過度的壓力反應。也就是說:我們要作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負面的想法牽著鼻子跑。
二、時時自我提醒『我是人』
乍聽之下,這一點似乎很簡單。然而許多人卻知易行難:他們忘了自己不是上帝,所以不可能萬能;忘了自己不是機器,所以不可能全年無休;忘了自己不是電腦,所以不可能一直待在室內。
正因為『我是人』,人必須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該睡的時候就不要熬夜,也要自我控制飲食與體重;由於平日生活與工作多在空間狹隘的室內,因此一有空閒時,應該多走到戶外陽光下,接近大自然,遠眺森林與碧海,享受陽光的洗禮,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
三、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與支持系統網路上曾經流傳著一段關於『人生五個球』的文章:『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這五個球分別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只有一個球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這篇文章值得好好深思一番,也就是『工作不是全部』,對於健康、家庭、朋友、靈魂的重視,是必須及時去掌握的。
『人生五個球』一文中,家庭與朋友除了字面的意義外,實際上也包括了非上班時的同事關係、宗教系統等社會網絡與支持系統。重點在於每個人都應當要有情緒溝通、分享的對象,不論是喜、怒、哀、樂都可以傾訴和分享,不要讓自己在心靈上孤獨無依。
四、培養自己的放鬆技巧
放鬆並不全然等同於休閒娛樂:倘若一個人每週末打球,都是在談生意,建立商界人脈:那麼這一項休閒娛樂對他不一定有放鬆的效果。
人可以經由訓練來改變壓力反應的模式。放鬆技巧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能在遭遇壓力時,採取較自然、而非驚弓之鳥般的因應。有些人可經由自我催眠、瑜珈、生理迴饋、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訓練等來學習放鬆;也有些人僅唸唸書澆澆花,就可以讓自己放鬆。不論其放鬆技巧為何,重點在於要有一段沈靜的時間,供自己沈思、整合、再充電。
其實每個人只要注意自己身心所透露的線索,就可以知道壓力是否過重、是否有適度抒解。別忽視自己任何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如果已嚴重到生活、飲食與睡眠也出現失序現象時,就應求助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意見與治療。如此一來才能夠抒解壓力,達到預防後續憂鬱症的目的。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謝明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