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12 06:03

台灣經濟成長幾乎是南韓的5倍 韓媒誇讚「她」有大功勞原因曝光

2025/09/11 20:54  
AI帶動出口及投資動能,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4.45%,遠超南韓。(路透)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AI帶動出口及投資動能,主計總處已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4.45%,明年人均GDP首度突破4萬美元,韓國今年的成長率預計僅0.9%,台灣幾乎是韓國的5倍。亮眼的數據讓韓國超緊張,韓媒稱讚台灣經濟彈升可追溯到2016年,當時是蔡英文總統任期的第一年,其所領導的政府通過一攬子激勵措施,提高競爭力,到現任總統賴清德執政,民進黨執政期間都是推行務實的政策刺激成長,重塑了經濟,加上台灣產業結構轉向大型企業,台韓在商業環境的差距已十分顯著。
韓媒《中央日報》11日以「2016年的台灣對比2025年的韓國」發布評論文章,55歲的Sunny Consulting執行長金俊亨(Kim Jun-hyung,音譯)擁有20多年台韓經貿經驗,對台灣經濟非常了解。
他在最近一次採訪中,描述其所看到的台北。他說,南京東路、忠孝復興等台北繁華地段,深夜依然熙熙攘攘,並稱「我遇到的商界領袖總是問,手上的閒錢該去哪裡投資?」金指出,「過去台灣企業之間有一種競爭意識,會拿自己和韓企比較。現在,我感覺他們看不起(look down)韓國,覺得韓國落後一步」。
文章說,台韓2國政府所公布的經濟數據為金的評估提供了支撐。台灣近期將今年的GDP成長預測從3.1%大幅調高至4.45%,反觀韓國的成長率預計僅0.9%,2國差距正在擴大。台灣明年的經濟成長預估為2.81%,超過韓國和日本,人均GDP將突破4萬美元的門檻,預估達到4萬1019美元。
文章提及,其實台灣的崛起相對較晚。在2003年人均GDP領先韓國之後,由於資訊科技產業不出色,台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進一步落後。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台灣普遍被視為表現偏弱。
蔡英文前總統(左)8月下旬與賴清德總統(中)、蕭美琴副總統(右)相約在賴總統官邸見面。蔡英文說,台灣所面臨的內外挑戰很多,她特別向賴總統加油、打氣。(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台灣何時開始逆轉勝?許多觀察家將台灣的經濟反彈追溯到2016年,也就是蔡英文總統任期的第一年。蔡英文不僅在政治上持開放態度,也採取親商和親市場的政策。她所領導的政府透過涵蓋融資、稅收、公用事業和人力的一攬子激勵措施,提升產業競爭力。
與此同時,台灣的產業結構也果斷轉向大型企業。韓國一些學者曾認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導的模式優於韓國對企業集團的依賴。但今天,這種對比已經過時了。台灣不僅有台積電,還有組裝蘋果產品的鴻海、全球最大的手機處理器供應商聯發科,以及亞洲最大的民營石化集團台塑。
文章稱,「2016年的台灣」在許多方面與「2025年的韓國」相似。當時,台灣正深陷出口疲軟和內需疲軟的泥潭,就像現在的韓國一樣。如今相隔9年,2國境遇反轉。
文章還說,台韓政治上也存在相似之處。在這兩個國家,進步黨派都在長期被保守派主導後重新掌權,自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以及現任總統賴清德,都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推行務實政策,刺激經濟成長,重塑了經濟,南韓總統李在明也同樣強調成長和務實。
文章認為,如果這種相似性成立,韓國今年或許會為經濟復甦奠定基礎,就像8年前台灣一樣。然而當前韓國政府和執政黨的行動卻引發質疑,立法者一直在推動「黃色信封法」,讓勞工獲得更大的集體談判權,批評人士認為該法案可能鼓勵非法罷工,以及威脅股東權利的《商法》修正案。更多立法正在審議中,包括強制取消庫存股的第三次修正案,許多人認為庫存股不利於企業發展。
韓媒說,台灣一座新的半導體工廠可以在3到4年內建成,而在韓國,由於法規和當地阻力,則需要7到8年,「如果韓國不落後,那才奇怪」。示意圖。(彭博)
韓媒感嘆,台韓2國在商業環境上的差距已經十分顯著。台灣最高企業稅率為20%,而韓國從明年起將達到25%。如果將地方稅納入考量,差距將擴大至7.5個百分點。
台灣的勞動條件也更有彈性,工作派遣不受限制,加班規則的適用也更有彈性。企業可以更輕鬆地根據業務狀況調整勞動力。在台灣,一座新的半導體工廠可以在3到4年內建成,而在韓國,由於法規和當地阻力,則需要7到8年,「如果韓國不落後,那才奇怪」。
文章強調,蔡英文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31次提到「經濟」。她將「經濟結構調整」列為重中之重,並表示:「唯有激發新的成長動能,我們才能突破當前經濟的停滯不前。我們會以出口和內需作為雙引擎,讓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互為表裡,讓對外貿易和在地經濟緊密連結。」文章說,當時小英的主張很容易被解讀與如今韓國總統的演講有相似之處。
文章總結,韓國政府應該好好學習蔡英文的政策。台灣透過由進步政府所推行的親商、親市場的改革,鞏固了其經濟地位。立法者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台灣的立法機構經常喧鬧,執政黨和反對黨議員之間會發生肢體衝突。然而,在放鬆管制和企業稅收支持方面,雙方都採取了合作的態度。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