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19 08:01
財經選讀》關稅也護不了! 專家狠揭美國汽車業慘敗現實
賴宇萍
2025年7月19日 週六 上午6:05
美日貿易談判「卡關」之際,日本首相石破茂直言,美國汽車難賣。通用汽車前印尼總裁、諮詢公司Dunne Insights創辦人兼執行長鄧恩(Michael Dunne)近日也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中,更深刻地揭露了一個讓美國汽車產業感到不安的事實:即使關稅政策或許能在短期內為底特律提供庇護,但終究無法改變美國在全球汽車競爭中可能面臨的「全面潰敗」命運。
比亞迪成功的祕訣
根據鄧恩的深入分析,比亞迪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包括:
極具競爭力的價格: 比亞迪最具威脅性的優勢,莫過於其極具破壞性的價格策略。其入門級車型在中國市場的售價甚至不到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2萬元),僅為美國市場上最便宜電動車價格的三分之一。
「刀片電池」科技: 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技術,以其卓越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而聞名於世,甚至連競爭對手豐田(Toyota)和特斯拉也在部分車型中採用這項技術。
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如今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售的冠軍。然而,這家以「成就夢想」(Build Your Dreams,簡稱BYD)為名的汽車巨頭,卻受到一道高聳的關稅壁壘阻礙,無法進入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但鄧恩也提到,比亞迪過去也曾是品質不佳的代表。
「早在1992年,當我剛在北京開展我的汽車事業時,中國汽車幾乎是低劣仿冒品的代名詞,」鄧恩回憶道,「比亞迪也不例外,多年來,它的汽車在中國市場以品質低劣而聞名。」然而,時過境遷,比亞迪早已徹底蛻變。鄧恩在親自試駕過幾乎所有比亞迪車型後表示:「現在比亞迪在設計、功能、先進技術和整體品質方面,已經能與特斯拉等頂級品牌相媲美。」
令人驚嘆的「垂直整合」模式: 在全球汽車製造商普遍依賴外部供應商之際,比亞迪卻堅持幾乎所有關鍵零組件都由自己生產,涵蓋電池、半導體、電機到平板螢幕,甚至連操作系統都自主開發。此外,他們還投資礦業公司、掌握電池原料、建立自己的汽車運輸船隊,這種模式顯著降低了成本,並強化了品質控制。
政府的扶持政策: 西方評論家經常提及的「政府補貼」,無疑也是比亞迪成功的原因之一。據了解,比亞迪等中國汽車企業多年來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政府補貼,這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體現。
面對比亞迪的強大競爭力,美國選擇設立貿易壁壘。高額關稅導致進口的中國電動車價格直接翻倍,使其在美國市場缺乏競爭力。福特(Ford)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將中國電動車視為「生存威脅」;連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坦承,如果沒有貿易壁壘的保護,中國汽車將「摧毀」所有競爭對手。
關稅真是保護傘?
鄧恩也認同,考量到比亞迪目前在成本和電池技術方面的巨大優勢,若缺乏關稅保護,美國汽車產業最終可能會遭受重創,甚至可能導致數十萬個工作機會流失。但他也坦率地指出:「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關稅來保護美國汽車企業,但這並不能改變我們正在面臨失敗的事實。」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當今全球各類汽車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即使比亞迪無法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但它正在迅速擴張在歐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全球市場的影響力。美國汽車製造商最終可能被迫退守至自己仍然具有優勢的狹小領域:在國內市場繼續生產高油耗的皮卡和SUV,並在全球市場上「變得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