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12-12 06:59

書劍集》中央銀行的想法

2024/12/12 05:30  
美國聯準會(Fed)下週將召開今年最後一次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決定新的貨幣政策。(路透資料照)
◎歐陽書劍
美國聯準會(Fed)下週將召開今年最後一次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決定新的貨幣政策,根據過往經驗,升降息幅度不致受川普即將接任美國總統左右,但會議中一定會考量經濟現狀與預測、金融市場的反應及大眾的通膨預期等因素。決策不是在想像的環境中做成,與大眾的溝通,一向是央行落實貨幣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
央行決策不僅根據經濟狀況,也要考量大眾的感知與回應。國際清算銀行(BIS)上週發表了一篇有關貨幣政策的溝通傳遞與通膨預期研究報告,探討新聞報導的影響。文中提到,中央銀行的溝通策略在一九九○前後驟變,過去因擔心市場會反應過度或是揭露太多資訊而限制了未來的決策方向,央行傾向於不公開貨幣政策的相關資訊;但後來發現消費與投資也受到未來利率與通膨預期的影響,與貨幣政策及其有效性息息相關,因此,中央銀行家反而認為可以經由公開貨幣政策資訊,去引導大眾的預期。
該研究發現,FOMC的政策溝通本身,對通膨預期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媒體報導能將FOMC的決策資訊傳遞給大眾,並且在某些情況下,會加強大眾對未來通膨的預期。FOMC會後記者會內容雖與媒體報導有高度一致性,且聯準會主席的答問,是塑造媒體報導最有效的工具;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因媒體的解讀不同,而出現差異。可以說「記者會是高風險事件,能夠強烈塑造媒體的報導,但也可能傳達與FOMC溝通不完全一致的信息」。
中央銀行要準確與大眾溝通,若由媒體擔負中間要角,會形成二階段的傳遞挑戰,因此中央銀行家通常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溝通機會與方式。我國央行在說明貨幣政策時,也提到「貨幣政策溝通策略已成為央行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央行的溝通對象包括:國會、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市場參與者及一般大眾等」、「總裁、副總裁不定期對廣泛大眾(如學者、金融業者及產業界)進行對外演說」。
FOMC一年召開八次會議,而我國央行討論貨幣政策的理監事定期會一年僅有四次,總裁的會後記者會因此少了一半;至於透過與特定團體直接對話,並由媒體散播的公開談話,除了依法至立法院備詢,最近兩年也寥寥無幾。
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首長演講辭,總裁楊金龍在二○二二年至少有七次公開演講或在參與活動時致詞,暢談了房市、央行數位貨幣、央行與經濟的關係,以及通膨與貨幣政策等議題,範圍相當廣泛;不過,從二○二二年十二月獲總統再度任命為總裁後,迄今約兩年,僅於二○二三年、二○二四年各發布一篇專題演講,即使加上未公布的演講,數目應也大為減少。
在下週FOMC會議之後,央行也將召開今年最後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看來媒體與大眾都要把握難得的機會,好好解讀央行的想法。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