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貓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4-05 06:18
逾50萬卡債族 還沒解套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 2010.04.05 03:38 am
五年前,國內發生雙卡(信用卡、現金卡)風暴,如今發卡銀行已逐漸走出呆帳陰影,但逾50萬名卡債族被「卡」住的人生,卻沒有就此解套。
用意在解救卡債族的「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截至本月11日為止,已上路二年。根據司法院統計,債清法實施至今年1月31日止,各地方法院共收到2萬1,581件聲請更生案,已裁定認可更生的有2,281件。等於每十個卡債族中,頂多只有一個人有機會透過債清條例迎接新生活。
「債清條例2008年剛實施時,一個月突然湧入4,000多件案件;但現在一個月只有寥寥數百件,我常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服務不好?還是有什麼看不見的問題?」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會長林永頌說,案件變少不是卡債族減少,而是很多人「不再抱希望」。
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向法扶會申請協助的案件每月達三、四千件,2008年平均每月也有2,316件,但2009年已降至每月平均792件,案量少了三分之二。
銀行協商
成效備受質疑
林永頌說,表面上看來,法扶該為申請案件減少而高興,但事實上是因為聲請更生、清算成功率太低,債務人失去信心,「這些人都聽說沒用,去做只是浪費力氣」,自然也認為不必到法扶尋求協助。
不過,這種進步,還是不符社會期待。林永頌認為,只能說小有進步,距離成功還有一大段距離,相較於卡債問題比台灣更嚴重的日本,台灣民眾想靠更生、清算獲得重生,真的很難。
因為對債清條例下的更生、清算功能失去信心,債務人紛紛轉向跟銀行協商。在法扶的債務協助下降的同時,銀行公會統計的前置協商申請案大幅攀升。銀行業者私下表示,萬一債務人更生或清算成功,債務可能打折清償,對銀行損失更大,還不如接受與債務人協商。
但相較於債清條例上路第一年的前置協商直線上升,過去一年來已逐月下滑。
銀行公會統計顯示,前置協商申請案件在去年4月時,一個月有4,291件,之後便以每個月減少三、四百件的速度下降,到今年2月已降至1,360件,相較去年4月,同樣減少了約三分之二。
更生比率
較先進國家低
銀行公會解讀,申請案件下滑,顯示卡債問題已逐漸獲得紓解,前置協商自然慢慢減少。
對於這個現象,長期接觸債務個案的林永頌有他自己的觀察,他質疑銀行協商的成效,恐怕是協商成功機率高,但中途毀諾機率也高。
他說,相較於銀行擁有法務人員,債務人大多請不起律師,即使想請律師,大多數銀行與債務人協商時,也往往跳過律師,直接跟債務人談,協商後的條件通常都很苛刻。
例如每個月賺3萬元,卻答應銀行每個月還2.5萬元,只剩區區5,000元的生活費,幾乎沒有周轉空間,雖然債務人很有誠意還錢,但人生難免遇到生病或家有急事等,到時就會被迫放棄還款,毀諾後利息又得重算,債上加債,變成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2005、2006年時,因揹負卡債走上自殺一途的社會新聞事件接踵而至,金管會曾調查國內有循環餘額的信用卡、現金卡的「雙卡」持卡人共計52萬人。
痛定思痛
發揮監理機能
但債清法上路之後,「現在有多少卡債族,沒人知道。」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吳宗昇認為,債清條例雖然發揮部分功能,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導致更生成功比率相較先進國家偏低。
在原本的50萬名卡債族問題未解決,後續社會過度消費的習慣未改變下,整體卡債族恐怕是有增無減。
吳宗昇認為,金管會應該公布最新的信用卡和金融卡逾期繳款資料,讓外界可以更清楚了解問題的徵結,並發揮監理機構應有責任去檢視銀行發卡和定價是否合理,避免卡債問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要讓卡債族的人生重新轉動,吳宗昇和林永頌都認為,關鍵是包括銀行、法院和金管會在內的相關單位,應該勇於接受「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債清條例並未讓大多數卡債族脫困,銀行的行銷和定價策略又可能讓更多人加入卡債族行列。
債清條例上路迄今,截至本月11日就滿兩周年。卡債族是否已獲得重生的機會,抑或還是依舊縮在社會陰暗的角落?債清條例並未讓大多數卡債族脫困,銀行的行銷和定價策略,甚至可能讓更多人加入卡債族行列。本專題關心及探討的是所有既有及新增的卡債族,希望為他們「卡」住的人生尋求解套之道。
【2010/04/0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