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品秀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3-18 22:55
先探/瞄準6大缺料受惠類股
先探/瞄準6大缺料受惠類股
2010/03/18 22:48
美國羅素2000指數領先創新高,宣告低成交量且由中小型股領軍已是全球性的格局,與其擔心大盤量能不繼,不如專注觀察中小型業績股本身的量價結構是否搭配得宜,只要這一些中小型業績股量能未失控,輪漲創新高的機率仍相當高。時序即將進入電子業的傳統淡季,不過此時卻有多項電子零組件傳出缺貨到必須漲價的消息,這應是淡季不淡的領先訊號,而此種熱度能延續多久呢?本期先探將深入探討缺貨最嚴重的六項電子子產業,並從中篩選出12檔潛力股,供忠實讀者第二季佈局時參考。
月KD的時間波修正
近期台股成交量一直無法順利放大,除了一、二月分才剛剛殺出場,多空心態調整不易之外,月線KD指標從八○交叉向下進入中長期修正,也形成技術面以及心理面的壓力。觀察月KD交叉向下之後,並非每一次都是空間上的大修正,以二○○四年為例,則是空間修正不大,反而形成較長的時間波修正。二○○四年指數從七一三五跌到五二五五就完成空間上的下跌,跌幅只有二六%,之後加權指數就在五五○○點到六五○○點的一千點狹幅內,橫盤了一七個月,形成較長的時間波修正,只要指數沒有出現連續性的重挫,就有個別股創新高的機會。其實不只是指數千點之間橫盤時,個別股能夠創新高價,即使在七一三五下跌到五二五五的六個月跌勢途中,也有不少個股漲幅超過五成。
二○○四年走勢可重演
美國網通科技泡沫在二○○○年三月破滅,一路修正到二○○二年,FED大降利率,○三年出現無基之彈,○四年則開始預先反映可能調高利率,因此股價出現短線回檔,不過跌幅不深,形成高檔整理。而FED正式升息之後,S&500指數則自此震盪盤堅,一路走出景氣行情,這種高姿態換檔到景氣行情的走勢,相當值得參考。今年二○一○年與二○○四年相當雷同,都是從資金行情換檔到景氣行情的關鍵年,美國的S&P500指數有機會走出類似二○○四年模式,台股也應該有機會重演○四年的走法。
中國在政策降溫之下,銀行新增貸款以及貨幣供給額M2都已經降溫,不過都還維持高檔整理,而此時中國除了兩次調升存款準備率之外,也多次發行票券吸收資金,可見仍是以局部的手段收縮資金,而不敢全面性壓制的升息,資金面微降但維持高檔,景氣面則有局部先行復甦,這種細緻的換檔動作無降低了股市大回檔的風險,台股走出二○○四年模式的機率也將越來越高。
公司債創新高是多頭市場特色
近期高價股創新高者越來越多,例如嘉澤(3533)、璟德(3152)、力積(3553)、立錡(6286)、精華(1565)、朋程(8255)、 一零四(3130)、景岳(3164)等,應該是大戶心態逐漸翻多的現象,這已經替中低價位的中小型業績股,拉升出寬廣的比價上漲的空間。其實近期創新高的還有一個冷門少見的族群,就是公司債,公司債是長年的冷衙門,通常是在母股大漲之後才會轉熱,公司債能轉熱,通常是景氣加速復甦的表徵。
缺貨行情延燒到第三季
過去幾個月一直有擔心電子業重複下單的聲音存在,不過近期地震,台積電八吋廠一○萬片、一二吋廠五萬片的晶圓都報廢,即使之前存在有重複下單的問題,起碼三個月內也不會出現,因為新的晶片起碼要三個月之後才能出來,而台積電立即採購設備以及晶圓,對於信越與崇越應屬利多。而台達電加薪三成、珠江三角洲民工陸續歸隊之後,缺工的問題也陸續落幕,不過缺料的問題則依然吃緊。主要是前兩年金融海嘯肆虐,不少國際電子零組件廠宣布退出市場,而真正停止供應的時間底限大多落在今年年初。這一些廠商才剛剛退出,不容易快速復出,即使未來復出,也是要轉進較為高階的產品,因此目前檯面上傳出缺貨、甚至缺到要漲價的零組件,其供需缺口恐怕將延續到今年第三季。
玻纖紗布銅箔基板榮景一年半
目前整體缺貨趨勢最明顯的屬於PCB上游的玻纖紗、玻纖布、銅箔基板。前一波景氣高峰在二○○四年,廠商積極擴廠之後,玻纖紗就從二○○六年一路壞到二○○九年,而在連壞三年之後,廠商也紛紛退出,台玻(1802)去年停了兩個爐,今年三月將再停一個爐,此時景氣卻從谷底復甦。不過每個爐運轉七到一○年都必須冷休,因此即使目前供需缺口已達二成到三成,但是南亞必成在四月仍有一個爐要冷休。而在此供需吃緊之下,只有富喬(1815)開出新產能,成為贏家。而新建一個爐要一年半,因此廠商若看到景氣榮景想要擴充產能,新的供給最快也要一年半支後才會出來。銅箔基板的兩大原料銅箔以及玻纖布都上漲,而下游PCB則是不得不提貨,因此銅箔基板(CCL)今年也是逐月漲價。在玻纖紗、布供需吃緊時,當然最容易拿到原料,後勢的續行力將最強,尤其今年無鹵素基板開始出貨,成長比率較高。
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提供,為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理財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