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11-27 08:16
全球憂通膨 唯亞洲靠這優勢成為例外
2021/11/26 19:21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近來世界各國都煩惱通膨猛竄,美國和英國通膨率已分別躍上6%和4%,令人憂心1970年代物價扶搖直上的歷史重演。與此同時,亞洲大半地區物價漲幅仍屬溫和,這種分歧現象凸顯出各地政策的差異,可供未來擬定經濟政策的參考。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一年前升高1.5%;日本通膨率仍大致維持在0%附近;澳洲整體CPI勁升3%,但核心CPI攀升2.1%,接近央行目標區間的底部。全亞洲的新興市場中,僅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的通膨率升破5%,迥異於通膨之火燒遍歐洲和南美大部分地區的情況。
亞洲大量進口能源,所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原物料價格確實也大漲。但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丁(Robin Harding)指出,亞洲通膨溫和反映一個單純的因素:亞洲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勝過世界其他地區。
在亞洲多數地區,有的國家避免祭出全面性的強制封鎖令(如南韓),有的國家祭出防疫限制,但影響範圍和實施期間有限(如中國大陸和台灣)。
防疫策略奏效,產生多重影響。經濟需求方面,亞洲需求在貨品與服務之間擺盪的情況不似歐美那般劇烈。需求擺盪幅度較小,對供給面造成的壓力也因此相對輕微。亞洲憑仗全球製造重鎮的地位,更能輕鬆供應當地市場所需。
所以,儘管從中國大陸運一個貨櫃到歐洲的費用暴漲五倍,在亞洲境內的運費只漲了一倍。在疫情迫使工廠關閉之際,亞洲企業在此區有更多替代供應商可供選擇,所以供應受擾程度較小。就汽車業而言,南韓和中國大陸可確定國內生產商優先取得稀缺的半導體,所以車價在東亞幾乎沒什麼漲,不像在歐、美漲翻天。
亞洲另一大優勢是人力供應充沛,不像歐美疫情期間大量勞工遭解僱,導致現在缺工情況,也因此,亞洲工資也不見類似西方工資加速上揚的跡象。儘量避免強制封鎖,或運用薪資補貼讓企業留住員工,也緩和了失業情況。
目前在亞洲大半地區,通膨尚屬遠慮而非近憂,這讓亞洲各國央行暫能維持寬鬆措施以呵護經濟復甦。即使南韓、紐西蘭等國央行已提高利率,主因也不是被通膨燃眉之急所迫,而是出自於避免經濟過熱或維持金融穩定的考量。
亞洲經驗可帶給歐美央行什麼啟示?高通膨的確是疫情後遺症使然,但疫情造成的扭曲效應終會減退。但歐、美央行現在得擔心的是,萬一工資成長加速,對通膨產生的「暫時性」壓力就可能變得久久揮之不去。相對而言,亞洲國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這也是防疫政策不同,導致疫情控制程度有別的後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