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19 16:14

中國紡織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成本可降低40%

中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大戲正演繹得如火如荼。
“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其中,湖南同比增長15.56%,河南同比增長19.13%,江西同比增長30.25%,安徽同比增長41.57%。”河南省紡織業資訊協會秘書長李秀明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從投資的結構可以看出紡織服裝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態勢明顯。
作為紡織大省的河南,各地紡織服裝產業園區亦是“遍地開花”,“五花八門”的招商引資活動令人應接不暇。僅9月初在鄭州舉辦的河南省承接紡織服裝玩具產業轉移洽談會上,就簽約專案102個,引進投資達180億元,其中,合同引進省外境外資金171億元。
◎向中西部轉移
“金融危機對紡織業的衝擊甚為嚴重,在去年上半年倒閉的6.7萬家中小企業中,紡織企業超過1萬家,居各行業之首。” 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剛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坦言,在河南的1243家紡織企業中,銷售利潤達3%的不到1/3,約有1/3盈利水準持平,1/3是虧損的。
不過,隨著今年6月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自去年8月以來連續四次上調,以及中國經濟逐漸回暖的態勢,紡織業亦漸行漸暖。今年上半年紡織行業的投資增速較年初亦有大幅增加,1-6月,紡織行業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累計完成1347.79億元,同比增長6.35%,較今年1-5月增速加快0.6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80%以上的紡織服裝業聚集在東部地區,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與這些地區有限的土地、能源、環保承載能力的矛盾越來越大,而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日趨緊張、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紡織企業盈利能力開始下降。”李秀明表示,紡織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與這些地區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息息相關,在中西部地區,紡織企業可以降低近40%的成本。
事實上,近年來,紡織業向中西部挺進的態勢早已隱現。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紡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5%和22.1%,高於全國4.8%的增速,東部地區則同比下降了5%。
目前,中西部地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紡織產業的轉移,也加速了產業轉移的進程。“中西部各省市出臺了五花八門的優惠措施,爭抓機遇。招商門檻是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間一讓再讓,優惠條件亦是前所未有。”一位紡織業的專家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而在河南,其確定的第一批175個產業聚集區中,以紡織為主導產業的集聚區就有30多個。
“目前,我們共徵集招商專案500個,投資總額1197億元,其中,紡織類項目145個,投資總額390億元,服裝類專案124個,投資總額149億元。”河南省商務廳的一位官員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透露。
◎河南的突圍
事實上,作為紡織大省的河南更多的是以此次產業轉移為契機意圖做大做強紡織業,建設紡織強省。河南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甚至一些地方領導親自掛帥南下尋求合作、爭搶機遇,從中可見一斑。
在《河南省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河南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到2020年,基本形成先進的現代紡織產業體系,成為以科技和品牌為引領的紡織工業強省。
此間,河南眾多地市紛紛把紡織服裝產業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
河南省滎陽市採取減免稅收、補助搬遷企業運輸費、電廠直供電價等多項優惠政策支持產業轉移。該市被中國服裝(000902)產業協會授予全國首個“中國服裝(000902)產業轉移試點地區”標牌。
“在河南滑縣,政府投資15億元建總面積達八九千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和配套設施,並對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免收3年租賃費、所得稅等,每家企業給予3萬至5萬元的安家費。”李秀明透露,“甚至政府出資租用10輛大卡車,幫助'轉移’來的企業搬家,已吸引了9家廣東企業來此建生產線35條。”
隨著如火如荼的產業轉移浪潮,河南實現紡織強省的夢想似乎並不遙遠。
“不過,河南的紡織業發展一直受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聚發展程度不高,專業市場、物流等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新產品開發滯後,產品檔次不高,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約。”李秀明坦言。
目前,河南省85%的服裝生產企業要靠外省印染,本地紡織工業生產出的白坯布經過外省印染廠加工成面料後,再被本地服裝企業買回加工,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延長了產品周轉期。
“這需要河南在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過程中,注重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鄭州婭麗達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孫立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坦言。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此次轉移大潮的實質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李秀明坦言,近年來,紡織服裝業的飛速發展,全國的紗錠從3000萬猛增至1個多億,而盈利水準的提升卻是乏善可陳。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國家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將淘汰落後產能作為紡織業振興的重要任務。到2011年,要重點淘汰75億米高耗能、高耗水、技術水準低的印染能力以及230萬噸化纖落後產能。
隨著遍地開花的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的建立,河南在產業配套、投資軟環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亦逐漸凸顯。
“目前,我們承接轉移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李秀明表示,目前,整個產業轉移的佈局規劃尚未統一指導,產業轉移的層次不高、產品趨同、過度重視規模和量的擴張、低水準重複等隱憂給我們紡織業的產業升級帶來一定的困難。
事實上,目前,河南紡織業自身的不足亦使整個產業升級面臨諸多挑戰。
“我們紡紗、織造等傳統工藝與世界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技術裝備相對落後,新產品開發不足,很多紡織企業還處於低端生產階段。約有80%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6%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4%的企業生產品質低、價格低產品,僅有10%的企業生產高品質產品。”上述紡織業專家向《中國經濟週刊》坦言。
此外,行業品牌運作、資本運籌、國際交往人才的缺乏,傳統家紡多,規模小,缺少國際化品牌等因素亦制約著整個產業的發展。
“要防止重走市場自發性的粗放發展老路,防止落後產能的轉移。”李秀明表示,“紡織業的發展不能僅僅著眼於如何應對目前的困境,而應立足長遠發展,行業和企業都要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就在記者發稿前,國家統計局10月13日公佈的今年三季度各行業企業景氣指數顯示,與其他行業景氣指數連續兩個季度在景氣區間上升不同的是,紡織業仍在景氣區間之下,是唯一“落後”的行業。在出口低迷的形勢下,紡織業是否能依賴“內熱”復蘇還有待時間檢驗。
資訊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