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ng 發達集團監事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8-17 08:33
多方重掌兵符 惟量能不足是隱憂
多方重掌兵符 惟量能不足是隱憂
‧日盛投顧 2009/08/17 08:24
觀察重點:
1.美國公布8 月初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下降,較預期疲弱,引發了對經濟復甦的疑慮,美國股市因而下挫,道瓊一度大跌逾165 點,但尾盤終見削減跌幅。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低76.79 點或0.82%至9321.40。Nasdaq 指數收低23.83 點或1.19%至1985.52。S&P 500 指數收低8.64 點或0.85%至1004.09。費城半導體指數收低7.71 點或2.55%至294.65。
2.Fed 經濟展望與政府公債標售結果的利多,最終蓋過了意外下降的6 月零售銷售數據,美國股市週四走勢震盪,終場三大指數小幅收高,先前跌深的費城半導體指數則大漲了2.19%,亞股受此激勵大部份以高盤開出,台股延續前一日的強勢,開盤上漲56 點,盤中最高上漲97 點,惟遇短線獲利了結賣壓,終場大盤上漲34 點,收在7069 點,成交量小幅擴增至1245 億。
3.技術面分析:週四大盤拉出一根長紅棒,收復8/5 高點7013 點,也成功站上月線關卡,量放大到1200億基本攻擊量,週五雖仍試圖上攻,但遇到「空頭扺抗」,留下41 點上影線,指數以小漲作收,量能微幅放大,大盤仍在多方掌控中,本週如能增量至月均量1350 億以上並站穩7013 點,便不排除再度挑戰高點圈。
4.籌碼面分析:七月份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941 億,為大盤主要推升動能,進入8 月份以後,三大法人買賣超尚未有明確方向出來,資券變化則仍有利多方;但可觀察期貨部份,外資期貨淨多單持續增加,8/13 一口氣增加3128 口,總口數來到9590 口,為5/4 以來新高,期間外資淨多單曾於5/27 及7/28 來到8000 口以上,之後1~2 日即見到指數短線高點,故除了觀察外資在現貨買賣超外,外資在期貨淨多部位亦須留意。
5.類股結構分析:由於大盤量能無法有效放大,在成交量有限情況下,資金輪動速度加快,週五資金一度湧向非金電族群,壓抑到電子族群表現,電子指數以最低點作收,指標股2454 聯發科橫盤整理進入第四天,週四帶領電子衝高的面板族群亦休息,本週須有明確主流出線,方有機會往高點291 挑戰;金融指數本波反彈以來表現弱勢,週四出現跌深反彈走勢,多檔跌深個股以漲停作收,但週五卻又普遍收低,反彈力道稍嫌薄弱,月線827 反壓突破才有轉強機會。
類股走勢分析:
1.災後重建股:「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行政院13 日決定,以最快速度提出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編列特別預算支應救災、重建工作,初估特別預算規模至少1,000 億元,上看2,000 億元,可望為水泥、鋼鐵及公共工程等產業帶來可觀的重建商機;包括在南台灣水泥、預拌混凝土出貨市占超過3 成的1101 台泥、1102 亞泥週五股價漲幅都在2%左右;而條鋼部份,因政府擴大內需方案,今年第四季開始公共工程訂單釋出加速,明年災後重建延續需求,對於一線廠2015 豐興、2006 東鋼明年的營運具有助益,股價漲幅分別達6.23%及4.12%。
2.台塑四寶:歐美經濟相繼出現好轉訊號,激勵油價上漲,市場預期塑化報價向上,加上中東、大陸新產能多出現遞延開出情形,塑化廠第三季展望不若先前悲觀,台塑四寶成為近期撐盤要角,外資買超動作頗為積極,惟仍須留意中長期產業變化,不宜過度追高。
3.NB:外資看好Windows7 效應,加上下半年NB 產業進入傳統旺季,近期N B 族群股價再度轉強;2353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日前指出,通路商針對Windows7 上市備貨積極,因此對8、9 月出貨樂觀,另外2357華碩Q3 獲利將較上季成長15 倍,以及2382 廣達9 月份營運動能增強,週五股價表現同樣強勢,股價都創波段新高,月線未破前都可偏多操作。
4.LED:高階產品新應用多,上游晶片廠藍光產能利用率滿載,訂單甚至排到年底,下游封裝廠部分,訂單能見度已經達到9 月底,LED inside 表示,第3 季為傳統需求旺季,傳統手機及智慧型手機需求將出籠,相關廠商包括2448 晶電、2393 億光及3061 燦圓週五股價漲幅都在2%上下,股價沿月線操作。
5.PCB:6108 競國第二季EPS 超過1 元,下半年將持續成長,全年可望挑戰4 元,獲利創下歷史新高,週五股價跳空漲停,股價有機會挑戰30 元整數關卡;3044 健鼎受惠TFT LCD 光電板出貨大增,吸引外資及投信買盤,週五股價也一度逼近漲停價位,惟短線漲漲後,須留意獲利了結賣壓,不宜過度追高。
操作建議及策略
成交量能仍未明顯放大,資金有限下主流輪動速度加快,故須避免追高殺低,並善設停損停利點,操作須回歸基本面,選股以具備實質業績題材,半年報表現佳及下半年營運動能強個股為首選。
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提供,為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