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ko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4-05 19:27
我是認真地付出我的愛!是「愛」還是「害」?
作者:Ines
「我兒子的狀況最近越來越糟,與他溝通他反而將所有的問題歸咎於我,埋怨我不幫他買車、也不幫他當汽車貸款的保人,責怪我都不關心他。」、「我兒子又說,他生活沒有目標,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買汽車,只要買了車子給他,他就什麼都好了!他活著沒什麼意思,人生的不順遂都是我跟他爸爸沒有幫他,最後還說,他會一事無成的原因都是因為我跟他爸爸!」媽媽問我,是不是我沒做好,所以兒子才這樣?是不是我再付出多一些,兒子就會不一樣?
這是一個媽媽在過年期間與兒子的對話片段,相信我們對這樣的對話內容與模式並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角色、對話內容、物質(車子)換一下,就好像是我們周邊的人常會出現的對話。相信站在媽媽的立場來看,是很心碎也很無力的。
有趣的是,曾經有個個案以兒子的立場述說著他的狀況,他認為我的人生過得不好,都是因為父母沒有給我「我想要的所有東西」!他們是我爸媽,他們就是應該要對我好,就是應該要給我任何我想要的東西!
為什麼一方一直給,另一方一直收,卻還是無法得到應該有的幸福美滿?如果這樣的互動模式是雙方都覺得滿意的,雙方的關係應該是和諧的、是愉快的,但為什麼雙方都互相抱怨?在面對兩造不同立場的人陳述著他們的事,我卻都感覺到長久累積的不滿、委屈與埋怨?
無盡地給就是愛嗎?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各種關係的互動模式從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的設定,沒有任何規範任一方需要做些什麼不可,非要怎樣做才能維持好關係。但在日復一日相處後,我們對於某些人會用某些不一樣的方式處理,自己清楚知道並不會一視同仁,不同的關係、不同的階段,我們會給予不同的回應,而其中的愛恨糾葛真是一言難盡!在上述類似的例子中,父母一方一味地滿足兒子所有的物質需求,這是父母表達愛兒子的方式,但這個愛,認真地去看會發現,那並不是無條件的,對方接受了我的愛,應該要有所感覺而且要有某些程度的回饋,卻一直等待不到,只好一直給,而忽略了一直接收愛與物質的一方,是否能分辨什麼是我可以自己給我自己的?什麼是我需要自己去完成的?如果這些概念從來沒有在他們的腦袋中出現,那麼我們如何責怪他們不懂得付出以及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給予是否阻礙了孩子發展自我的能力?
在人們的口中或新時代的觀念中,常聽到「愛」、「無條件的愛」這些名詞,這些名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去做、如何做得到?大家是否真的認真地想過,我們給的到底是「愛」?還是「害」?為什麼愛會變成害?其實每個人一開始都無心害人,但不知不覺中,我們用愛剝奪了對方學習與自立的能力,甚至讓一個人完全地依賴我們為生,這不可否認是雙方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共謀,但這並不是愛。
了解自己、了解愛
有人問我:「是不是只要我給出無私的愛、全然的愛,一切就會不同?」這首先要回到自己內心想想:你是不是願意且有能力提供所有的一切,而不要求回應或回報?且當對方無限制地提出要求,或提出的要求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範圍時,你仍然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而且願意真心地繼續付出?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內心,有任何奇怪或不舒坦的感覺,你就要先接受自己目前無法提供無條件的愛的這個事實。
愛,有很多的層次與內涵,每個人的定義與詮釋都不同,先弄懂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對愛的理解,至少能讓自己內心覺得舒坦與安穩,這樣的愛的感覺才是適合自己的。在我們還無法做到無限的給予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界線是建立在不會讓自己身心耗竭的基礎上。而當你越來越懂自己想要的與需要的愛之後,你才能漸漸理解自己的感覺,才知道怎麼做會讓你內心覺得舒適且不被綑綁,如此我們的心才會更自由。我們可以與人相處認真卻不是控制對方,給予適合的「愛」而不是「害」!@
專欄作家
▍Ines
身心靈工作者。生命就是體驗,唯有愛也只有愛!
勇氣、決心、誠實、豐盛,成為完整的自己。
──轉自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停泊棧》期刊72期
責任編輯: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