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da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08-21 10:50
通貨膨脹風暴襲擊台灣
近來島內通貨膨脹的勢頭愈來愈猛,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正式宣布,台灣正面臨通貨膨脹。若物價上漲是島內因素引發,貨幣政策很快就能對其產生效果;若是因進口物價上漲引發,就比較棘手。這顯示,這波因國際因素導致物價上漲的現象不易控制。
儘管台灣的通脹是「亞洲四小龍」裡最低幅度的通脹,但通脹壓力已是近十多年少見;在低成長、薪資停滯的環境裡,如何逃出高通脹、高負債、低成長的「兩高一低」之惡性循環,將是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堂財經課;至於社會失衡與租稅的失靈,更難在短期內根治。
通脹來勢洶洶
近幾個月來,作為自由經濟體,台灣捲入國際物價漲風的漩渦,漲價最顯著的包括汽油、柴油、乳製類食品、麵粉、食品原料等。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4月7日發布物價調查結果,3月份台灣島內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升至3.96%,創下近4個月新高,核心物價漲幅3.07%更一舉創下近9年單月新高。島內通脹壓力持續升高。
3 月份的進口物價增幅已超過20%,是1980年二次能源危機以來的新高點。國際穀物行情居高,小麥自2006年初至今年3月,價格上漲了1.7倍,玉米上漲1.6倍及黃豆上漲一倍。雞蛋漲43%,色拉油及調理油漲42%,成人奶粉漲22%,這些商品根本沒有替代品可用,市場漲多少,消費者就得忍痛多掏多少。受去年天災影響,水果價格也飆升,香蕉漲111.85%,木瓜漲56.90%。一些難以替代的日用品,像是大小便必用的衛生紙也漲了8.29%。
對於5月新政府極可能讓油品恢復浮動,並且也可能調升電價,這是否會使通脹升溫?「主計處」官員只表示,油品如果調漲一成,會使得CPI上揚0.33個百分點,電價若調漲一成也會使得CPI上升0.2個百分點,對島內物價當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影響多大,目前無法評估。
事實上,近八年來,台灣人快要被沉重的經濟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從各項經濟數據來分析,現在的社會成了名副其實的「3高1低」,那就是高負債、高物價、高房價和低薪水。
加息空間有限
面對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巨獸及民生困境,其實大多數國家地區都嚴陣以待。譬如韓國即於日前宣布將調降國內油品營業稅和民生用電費率,並將加強物價查核及考慮調降主要原物料進口稅率。台灣除了凍結中油油品價格及放任台幣升值外,行政部門也相繼實行了減免進口關稅、緊急修法授權「行政院」彈性調降民生物資營業稅等做法。若論效果,當以放任台幣升值最為明顯,從2月進口物價漲幅以美元計高達18.99%,但台幣計僅有14.06%,即可窺知。然而,升值有如雙面刃,升值過快或過多難免影響出口產業,主管當局不能不審慎使用。
世界知名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信評」的經濟學家發布報告指出,因能源和民生物價大幅提高,台灣地區通貨膨脹率超過預期。雖然台灣「中央銀行」已採取緩步升息的做法,讓利率走勢更為正常,但通貨膨脹率壓力居高不下。
分析師指出,台灣島內物價連續走高,通貨膨脹現象已近全面,這對於台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形成莫大壓力,因此「唯有升息」一條路可走。為抑制通貨膨脹,台灣「中央銀行」今年可能會繼續以適度的節奏上調利率。
台灣「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也表示,預計2008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通貨膨脹率)為1.80%,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82%。彭淮南強調,未來利率是否還要調整,要看未來物價走勢。
經濟學家認為,上述言論意味著台灣「中央銀行」可能會繼續將利率逐步提高至其所希望的水平。
彭淮南表示,加息令台灣利率更接近該行認為的中性水平。「中央銀行」的加息步伐尚未結束,雖然實際利率水平正進一步接近「中央銀行」所認為的中性區間,但目前仍低於中性水平。
尼爾森日前發布的一項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顯示,3/4的台灣民眾擔憂自己未來半年的經濟狀況,焦慮程度高踞全球第一。調查顯示,未來半年擔憂經濟狀況的台灣消費者比例,比上半年調查結果增加11%。有約八成的台灣受訪者認為,現在並非購買心中想要商品的好時機。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擔心未來半年工作的保障,近三成受訪者對健康和政治穩定有所憂慮。
若要維持現有生活消費習慣,台灣民眾每人每月會因物價上漲而增加多少支出?調查顯示,29%的受訪者認為要增加1001元至3000元,20.8%的受訪者認為要增加3001元至5000元,認為每月要增加5000元以上者也有13.7%。
需過簡樸生活
台灣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物價節節上漲,但台灣經濟環境又沒有大的改善,包括就業率、薪資水準和整體經濟增長率都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這讓民眾感受到「萬物齊漲,就是薪水不漲」的情緒。
現在的台灣人,尤其是規劃一家生計的菜籃一族,為了省錢,可說是發揮了渾身解數與最大潛力。有人貨比三家不嫌累,有人為了買特價品花了許多體力和時間排隊,有人不嫌水果蔬菜質量差,便宜能吃就好,也照樣買回家。超市晚上減價出清果蔬糕點,很多人在現場耐心等候,連麵包皮也不放過。更多人避免開車,省下油料。正面來看,節儉和珍惜資源是美德,但是,財務壓力正在消耗人民的幸福感。
開源節流不再是老一輩的傳統美德,最近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有關專家表示,在這個物價膨脹時代,民眾要減少受物價膨脹之害,最根本之道是少買甚至不買,亦即過儉樸生活,少作奢華消費,將省下的花費,用以支應基本能源及物資價格上漲之用。同樣的,台灣當局方面還可以推動的其他政策,也應該朝著節約能源及提高效率方向著手。
引用:(貴富人思路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