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333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06-14 18:59

貼心是培養出來的

鎮上常有務農的鄰居販售新鮮農產品,我尤其喜歡他們栽種的稻米與土豆,不但減少了外食的機會,還吃出健康,也吃出對這些農友的信任。
其中一對夫妻為人忠厚誠懇,應是第二代接掌祖傳事業的人,常聽他們敘述上一代如何吃苦耐勞。如年過八十的老母親,仍每天左肩背農用工具、右肩扛綑綁之柴,在田埂上走著,勞動健身可見一斑。身為子女的他們,從小伴在父母身旁,一起努力家業,自己有了孩子後,更覺得盡孝道的重要。
某個黃昏,我又散步到這個攤位。這位太太忽然語重心長地說:「為了栽培孩子,我跟先生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工作,供他們吃穿、讀書,可是孩子一點都不貼心。」說完老闆娘神情沮喪,搓弄著那雙辛苦的手。我能體會一個為人母親,對孩子期待落空的心情;但我更能理解,當孩子想要形成一個「健康的自我」時,是多麼需要父母的愛與親和的教導。
物質的提供可以使孩子生活安頓,生理的需求確實得到滿足。但成長中的孩子對於世事懵懂,當他們面對人生難題時,同樣需要解惑。而此時最渴望出現在身旁的人,就是父母親。《論語‧子路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若出現一個理想的君主,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時間,才能讓百姓走上人生正途。雖然諸多學者將孔子的話用於政治人物的提醒,但請容我在此轉換它。若我們盼望孩子的未來是經過教化而走上正途,並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教養者,就必須是那個「理想君主」。而且得花數十年時間來引導孩子,直到他們而立之年為止。因為教育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事。
教子的確不易。如果在生活教育裏,只出現威權規範及說教,當然不易教出貼心的孩子。古人有言:「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教養者,必須長期用心陪伴孩子,尋找出他們在生活中毫無理由的自卑感及沒有自信的缺口,陪他們療傷止痛。因此,我們得先懂得體貼孩子,孩子才能體貼我們。該如何培養貼心的孩子呢?必須從改變生活態度做起。
回顧一下自己,是否改變了說話的樣子?避免粗鄙語氣,以肯定句代替否定句,來主動關心孩子。是否改變了工作的方法?訂定個人階段性的生涯目標,將挪出的時間,創造新的生活趣味,和孩子一起從事感興趣的事情。是否學會了觀察自己的情緒?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情緒管理。是否培養了大量閱讀並學習思考的習慣?用來增加引導孩子的能力。
孩子所有的行為表現,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鏡子裏陳述的事實,不正提醒我們該是反省的時候了?有時候負面事物的發生,也有正向思考的價值。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