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nfan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01-05 09:34

地名美麗誤會…九份非九戶 阿里山是音譯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台灣眾多地名來源常以訛傳訛,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文史工作者曹銘宗合作,以文史實據與最新科技,為地名源頭提供科學新解,例「九份」其實是取自當地樟腦工廠九個股份而來。
九份夜景山海相連,是十分適合喜歡休閒的人可以購買的景觀宅。(好房記者張聖奕/攝影)
台灣地名研究多基於日據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安倍明義著作,翁佳音、曹銘宗合作的新書《大灣大員福爾摩沙》提出科學新解。翁佳音能說閩、日、荷、西語,經遍尋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蘭及西班牙地圖史料、清日文獻,再加上GIS地理資訊系統、各族原住民語辭典輔助,提高可信度。
以阿里山為例,1967年出版的《嘉義縣志》記載「相傳昔日山胞首領名曰阿里」,造成後人誤引;安倍明義1938年的《台灣地名研究》,指「阿里」可能源於鳳山平埔原住民稱阿里山原住民「傀儡」(karii),但翁佳音等人研究發現,「傀儡」(kale)原住民是指高屏區排灣族或魯凱族,應與阿里山鄒族無關。
翁佳音發現17世紀荷蘭文獻如《熱蘭遮城日誌》,就以荷文記載「阿里山(Arisangh)又名斗六東」,顯現「阿里山」原非山名,也跟「阿里」無關,後來漢人音譯為「阿里山」,該名稱也出現在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但當時的阿里山與現在的位置有落差。
此外,熱門景點九份旅遊簡介常指該處因最早住著九戶人家,對外採購都要求分成九份運送,但曹銘宗指出,這是台灣典型望文生義解釋地名的例子。依九份當地文史工作者說法,九份在金礦業前以採樟煮腦為業,有90口腦(樟腦)灶,10口灶為一份共9份,才是九份地名由來。
翁佳音、曹銘宗也提出「台灣」之名新解,過去認為來自台南原住民西拉雅部落「台窩灣」;經研究,早在1626年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上,內海海灣就依當地漢人所說標示為「Tayouan」,也就是漢人口中的「大灣」,後因不同籍貫口音出現大員、台員、台灣等寫法。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