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5-11-23 22:52

品人生:旅行與讀書 詹宏志跨出人生侷限

本帖最後由 萬鍾 於 15-11-23 22:54 編輯
踏進董事長辦公室,第一眼衝擊是圍繞著牆面的層層書架,招牌灰白髮的主角親切迎上來。
詹宏志有著眾多讓人仰之彌高而退卻的頭銜,但此刻,在書堆中,他要說的是他的旅行、夾敘夾議於新書「旅行與讀書」故事中的「理」,還有隱隱約約致妻子的情意。
■虛實冒險 鄉下孩子飛越常軌

「讀書和旅行,讓我減少天生的侷限。」端坐在辦公室,詹宏志這個鄉下出身的孩子,得以說著跨越空間、時間的界限。
他說,人一落地,人生軌跡就被指定了,但如果不滿足,「讀書是一個方法,經歷作者的另一個人生;旅行是另一種,住在陌生的屋頂下,吃著陌生的食物,用陌生的語言溝通,短暫地化身另一個人,現地看著、參與了人家的生活。」
對他來說,讀書是更快速、有效和便宜的旅行,旅行雖受限於時間,但創造的深刻經驗,則不可替代。
例如書中描述了去朝聖「壽司之神」的經驗。詹宏志對小野二郎的故事、甚至每顆壽司的製作,知之20年,「可是直到第一口吃下去,內心才會感歎『啊,原來如此。』」
又或者,「Safari」(狩遊)、獅子追殺獵物,在Discovery頻道也看得到,但他說,一定要人在現場,離它一公尺,聽到它咬骨頭的聲音,然後睡成一隻貓的樣子,「現場的體會,令過去讀的書活了起來,這不是便宜的旅行(讀書)能替代的。」
詹宏志笑說:「我是跟20歲的自己confirm這一點,多讀點書,不壞的;有機會,去走走。不要害怕,一點點風險,值得的。」
■去時間感 同伴稱妻暗藏情意

如此一來,這兩個名詞正足以描述這本書。
書名有典故,詹宏志口中的「古時候」有部西部電視劇叫「Have Gun- Will Travel」,也曾有個樂團(Bo Diddley)的歌叫「Have Guitar- Will Travel」,槍、吉他,以及書,都是武器。對他來說,就是「有書行路不難、有書能行天下」。
但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沒有任何攻略,甚至,在花稍書名當道的年代,難道不顯嚴肅?
詹宏志一臉了然於這個質疑:「我害怕巧妙的書名。愈生動的標題,過時愈快,當下是容易溝通,但很快就被認出其時間。」的確有多位編輯想把這書名改得活潑一點,但他有堅持。
他也緊守著「旅行與讀書」的架構,每當編輯有太多意見,他就「害怕」地把書拿回來。直到保全了書的本體,後期的設計,曾是大編輯的他已不再參與意見,甚至連封面都配合,難得地拍了人像照。
但封面照片,竟是這本橫越波札那、阿拉斯加、印度、日本的旅行書中唯一的照片,所有的景、物、人,從人的盤中飧到獅子的嘴邊肉,都靠文字建構。
詹宏志承認,為了讓這書「能賣」,不是沒想過放照片,「宣一找了不少照片,但我看了看,不合適,跟書名一樣,有照片就有樣子,馬上就知道這是什麼時代,過時也快了。」
讀者若細心,會發現書中也沒有出現日期,頂多是埋了些小線索,在提到書時會括弧註明出版社。他說:「愈沒有時間感,對未來可能的溝通者愈有利。或許未來有個小孩,無意間撞上這個書,會發現這書能看。」
他曾動念親自把照片變成畫,想想仍覺得干擾,「我的描述已很graphical(圖像化),再放畫就多餘了,沒圖才能看出這描述多麼像圖。」例子是,小野二郎的19顆壽司,他寫了18.000字,詹宏志得意笑:「而且描述還不能重覆。」
書中另一特點,是把兒子詹朴稱為「年輕室友」,而以「我們」、「同伴」來指稱二月在義大利猝逝的妻子王宣一。
詹宏志說:「我們是有默契的,說故事時盡量不提到彼此,留一個空間,不要成為附屬品。宣一對此很在意。」似在斟酌用字,他說:「我在社會上闖禍很久,有段時間讓宣一不是很自在。」
知名美食家王宣一因此變成「某某夫人」,失去個體性,詹宏志甚至發現,有人接近她,只是為了認識他。他自認已是沒做什麼事就見報的人,兒子又正力爭上游,可能會在媒體曝光,「她覺得一家子這樣不行,所以多半不想出現。」
於是扉頁的獻詞裡,她也只是「廚子、美食家、朋友」,但「在這本書的每一場旅行,都有她低調而堅定的身影陪伴」一句,就是情意。
■旅行智慧 誠意
雖然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但在一篇篇故事裡,有著詹宏志「達人級」的旅行智慧。
第一,他樂意捲進當地人的生活,接受非刻意、非計畫的行程。例如敢在毫無把握下就前往印度,他自己都笑說:「而且來接我的司機,就把我們載到荒郊野外,那可能會是『烏盆記』。」
第二,語言很重要。在旅行上,他的英文與日文能處理所有事,如果只是菜單,大概會10種以上。
秘訣是背食材與當地社會常見料理的字眼。詹宏志說:「每個文化認得1、200個字,在餐桌上就不得了,稍微學一下發音就好。」他在義大利的餐廳用義大利文點菜,服務生甚至沒發現他不會義大利文,因為發音原則都對了。
怎麼學?「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詹宏志建議:「把書找來,在飛機上學就足夠了。從這裡飛到義大利,可以學幾百個字。」
不只記菜名,也要記每一道菜的關係,這道菜配那道菜,吃飯有起承轉合,花點時間了解,到當地就有很多樂趣,「這投資很划算,沒有很難,下機時趁記憶猶新趕快用。」
詹宏志出門一定帶書,travel guide要有,那是隨身武器;再帶點歷史或推理小說,解決在旅行中等車、等飛機的「困頓時光」。
詹宏志笑說:「我要小心地計算『劑量』。帶多了,影響我帶書回來的空間,少了,可能會存糧不足。」他的書帶去也帶回,妻子宣一則是帶雜誌,隨讀隨丟。
詹氏夫妻過去的旅行,常在回台後還有「餘韻」,會複製在異鄉嘗到的料理,做出一桌異國宴。因為詹宏志喜歡在旅行時去上料理課,回來怕忘了,兩人就趕在幾個星期內做出來。
後來連課都不用上了,邊吃邊討論,「宣一有靈敏味覺,可以判斷這菜怎麼做的,我有讀書跟找資料的能力。」他不只能找出食譜、甚至能查到該名廚師的手法,還能開發出不同的菜。
詹宏志說,關鍵在於,複製時要誠心誠意變成當地人,老老實實用人家的程序,尊重作菜的文化,至少初階是這樣,不管文化的作法有多不同。
■當那抹低調而堅定的陪伴身影不再,未來的旅行...

但當書裡的「我們」只剩「我」,再也沒有一位有著魔力味覺的「旅伴」同行時,詹宏志被問到未來的旅行,突然地放慢了語速:「未來我不知道… 這半年多… 除了出差以外,沒什麼真正的旅行。」似乎,不知道怎麼說,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去想。
9月時,他到倫敦看詹朴的服裝秀,一行10多人,轉去英國湖區住了兩天,勉強算是這段時間唯一的旅行。
「很多想去的地方,也多半不適合一大堆人去。一個人去,又嫌...孤單了一點,最好是兩、三人一起去。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選。」這位社會觀察者、趨勢家,難得的茫然:「還說不上來,未來會怎樣,還沒概念。」
聯合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