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滿堂 發達集團董事長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5-10-30 21:0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義
「住」,就是執有那種塵境在心。由於有好壞分別的觀念,而後生出煩惱心。如此即稱為應「住」。
不應住,就是不會為某種東西生出某種喜惡之心。故經云:「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謂:不要為世上一切東西,生出歡喜或不歡喜的心;否則就無法保持清淨心。
因為既是清淨心,在此世界上絕不能為一種東西生出不滿或歡喜。如此才能保持純真、純正、健全的清淨心。修行之要,在金剛經中已經說明得十分透澈、周至。僅僅此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已經足夠了;其餘還有什麼妙義要補述的嗎?
總之,在此世界上,不能為某一東西生出喜好與不要、不好之心。只要一有此心,便馬上會出生痛苦煩惱;只要有煩惱、痛苦,便會吃虧。若心清淨則絕對與此相反,空無所苦,純喜無煩。
茲舉一例:若是同坐一車,旁人若擠過來一些,自然會覺得太窄了些。如果是別人坐在他自己的車中,該去過問?「你停下來我看看,看是否太擠?啊!太擠了,你一定很不舒服嗎?」
或是每一輛都攔下來,檢查是否太擠、太累。既然不同車,何會為其他的車子煩惱,管閒事呢?與我毫無關係啊!因此,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試觀一般人,只要到外頭繞一個圈回來,往往不應該管的事,管一大堆。這都是有住心。平常要研究自己有沒有清淨心,但看有沒有住心即可得知。
有清淨心的人,雖然對任何人、事的原委都了解,卻不會受他的影響;沒有清淨心的人,一了解、接觸任何人、事,就受他影響,因而十分的吃虧、損失。這種人回思既往,所已經吃過的虧,誠無法算數。只要一出門,就被諸法諸物打得傷痕累累回來。
一到山中,只要聽到一隻鳥所叫的聲音,音律不太和諧、順暢,心裡就怪怪的,產生有住心,其實鳥何曾學過適合我們聽的叫法?當然想怎麼叫就怎麼叫。試觀,烏鴉受盡天下人的責備;其實牠覺得很冤枉:「我這樣叫很對啊!為什麼說不可以呢?」這種人就是無法應無所住於烏鴉之聲。
人只要省察自己有住或無住,即可發現煩惱實在有夠多。我們何時才能無住,安穩一切呢?
當陽光普照大地之時,雖然有人覺得太熱了;有人覺得再熱一點更好,陽光仍然保持不變,肯定如一。由於不變,所以能保持其淨體。
我們的心境若能如此保持的話,就確實能夠達到與佛相同,住於佛土。希望大家能針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去「於意云何」;去運用心智、心靈;去修證,而後得其真實大莊嚴的法身。此中的妙趣無法言說,要靠大家的心靈開通。只有自己所感受到的真理,才是真實不二之門。
發佈者:無畏上師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