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5-22 13:33
05/25號傳真稿筆記(李孟洲)
大陸若開放資本帳收復六一二四可期
金融開放為台股萬點埋伏筆
儘管這次兩岸同意推動陸資入台,但大陸金主若真要投資台灣,還需受到大陸當局的外匯管制審查。因此,所謂的﹁陸資入台﹂,並沒像傳說中那麼方便自由。
今年四月末在南京舉行的「第三次江陳會」,達成了三項協議,外加一項共同聲明。其中,金融開放方面之議案唱了主角,包括三協議之一的「推動兩岸金融合作」,以及共同聲明所指明的「推動陸資入台」,可謂「含金量十足」。而相關文件一經雙方確認,台北股市行情立即開步持續飆升,升幅一度搶下全球之王座。儘管之後行情又有反反覆覆,但那波飆漲,至少已把股市投資人鬱卒一年的悶氣,一掃而去。
那波飆漲,表面上的動因,是傳說中的「陸資搶進」,其實,正確應是「金融開放」的基礎因素,化解了各方投資人的戒心。在各方金主蜂湧掛進情況下,台北股市的周成交量,終在五月初寫下「破兆」紀錄。
而從歷史經驗來看,金融開放,應已為台股未來一段時期後「再上萬點」埋下伏筆。
因此,在這次兩岸打開金融交流的大門之後,未來只要大環境上不出現旱災、水災、震災、瘟疫、戰爭等「天災人禍」,而由市場去發揮主導力量,則台股中期行情再度「上萬」的可能性相當大。也許道路會有曲折,前景卻值得測試與期待。只是,目前尚不知,未來登峰路徑究竟是V型或W型。
所謂的「歷史經驗」,主要的立論基礎有二,一在台灣,另一在大陸。
愈開放吸金力愈強
台灣的經驗,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九九○年年初股市的首度漲破萬點,因為,它的根源,與兩年多前的一九八七年外匯管制大開放密切掛鉤。該次大開放,政府大幅開放了資本帳,允許每一國民每年自由匯出、匯入外匯的額度,各高達五百萬美元之多。
當時筆者在報社負責採訪中央銀行新聞,於外匯改革方案公布前,每天和同業們在媒體上作「猜謎大比賽」,猜開放額度究竟有多大。當時人們的思維還沒從舊時代走出來,總覺得外匯存底累積不易,要珍惜,所以若能讓每人每年自由匯出個幾萬,或一、二十萬美元,已經不錯,否則當時那千把億美元外匯存底,豈不短時間就流光?
但沒想到,政府公布的數字,竟高達「每年進出各五百萬美元」,這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天文數字,也顯示了當時政府的高度自信。
而且,神奇的是,開放以後,資金不是外流,反而是大量內流,迅即引來熱錢大潮,台灣錢淹腳目,新台幣匯率飆升,股市行情當然節節升高,兩年多之後,即首度漲破萬點大關。可見開放的效應,不是趕走資金,反而是提高了本地的吸金效應。這是一種相當耐人尋味的「開放價值觀」。
至於大陸方面的歷史經驗,則以二○○七年年末滬股之登上六一二四點空前高峰,最值得一提,因為,它的根源,和兩年前)二○○五(的「七二一匯改」密不可分。該次匯改,中國政府宣布,人民幣匯率放棄釘住美元,改為參考「一攬子」貨幣,作彈性浮動。實行之後,全球熱炒「人民幣升值行情」,各方資金大量湧入,使大陸股市出現持續達兩年多的大多頭行情,滬股指數接連輕騎跨越二千點、三千點、四千點、五千點大關,並於二○○七年十月,「中共十七大」開會期間,創下六一二四點的最高紀錄。
資本帳開放多頭報到
大陸與台灣一樣,都已飽餐過金融開放的甜果。不過,相對而言,大陸金融開放的程度,尚不及台灣,相較還有一段不小的落差,主要差異在於,台灣外匯收支的經常帳、資本帳都早已開放了,而大陸除已開放經常帳之外,資本帳尚處於管制狀態,使投資性及金融性資金無法自由進出大陸。在這種情況下,儘管這次兩岸同意了推動陸資入台,但大陸金主若真要投資台灣,還需受到大陸當局的外匯管制審查。因此,所謂的「陸資入台」,並沒像傳說中那麼方便自由。
事實上,大陸早已有逐步開放外匯管制的規劃,對於資本帳的開放,也在籌劃之中,連更進一步的「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都已提上議程。只不過,最近碰上了國際金融海嘯,大陸當局為求穩妥,把相關開放計畫放緩了下來。
現在可以寄望的是,等這波金融海嘯完結後,大陸經濟若迅速復甦,則大陸當局勢將盡速落實資本帳的開放。到那個時候,兩岸金融呈現「開放對開放」的相對態勢,將立即引發雙方間的資金流動大潮,那也才是陸資入台「大船入港」時代的真正來臨。
而根據歷史經驗,可說大陸一旦開放資本帳,當地股市很可能出現一波極大的多頭行情。說穿了,前年十月得而復失的「六一二四」高點,勢必要藉資本帳的開放來加以收復。因為,資本帳的開放,會對海內外金主發生磁吸效應。
其次,台灣股市一旦受到大陸資本帳開放的激盪,行情也會水漲船高,甚至可能達到某些政治人物去年喊出的「兩萬點」。無論如何,「開放」才是股市最大的利多。但仍不要忘了,開放後的行情既會「大起」,相對也會「大落」。利潤空間與風險空間同步加大。投資人可以期待,但不要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