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粿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4-27 18:47
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的專訪
上次與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的專訪,正值去年底,風雨飄搖之際,事隔一季,可喜的是聽到一向看法保守的陶冬,對經濟轉為看得相對樂觀,而須留心的是,他對股市會有一輪調整的預期。
訪問甫開始,陶冬便先給三夥定心丸。一是經濟不確定性的預期下降了;二是中國經濟的危險期已過;三是全球經濟不會陷入1929年大蕭條的境況。
不過,對於金融市場連升6周的走勢,他卻劈頭說:「虛的成分較多,金融市場會有一輪調整。」他主要是不相信美國的銀行盈利故事。
「今天資金成本幾乎等於零,換句話說,是政府把錢送到銀行裏去,銀行貸款和借貸資金的息差在加闊,而且在按揭重組、改變會計準則,把資產重新化粧下,銀行是一定賺到錢。」陶冬質疑,今天的問題,不是銀行經營上的改善,而是有毒資產如出現新窟窿,勢必把過往賺的錢吞噬掉,他認為:「金融業可能不像大家想像得那麼好、那麼樂觀……個人有保留。」
銀行業仍面臨考驗
美國政府向19間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結果要 5月4日才公布,各界對測試準則不無質疑,最大批評是其對嚴峻情況的估計不足,不少學者已估計,若衰退仍持續惡化,此將令呆壞帳增加,超越測試所定的最壞標準。故外界擔心,銀行縱能通過壓力測試,卻捱不過現實重壓。也有估計,壓力測試或將導致金融業再進行大額集資。
盡管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使出天文數字的財政刺激政策,但在陶冬心目中,有毒資產卻好比癌症。「有毒資產就像腫瘤,經過化療後,會有一個穩定期,之後又會不時發作,每次發作都帶來巨額虧損,不單吞噬銀行的利潤,而且迫使政府一次次注資,製造出一輪輪市場恐慌和連鎖反應。」
癌細胞不除清,銀行難逃復發的危險,生命不斷受到威脅。陶冬認為,修改會計準則之後,並不代表已除去有毒資產,而且僅僅切除一部分癌細胞,並不能令癌症患者完全病癒。
「目前美國財長蓋特納大概可以消化5,000億美元的有毒資產,但我們相信有毒資產的總規模達到2萬至3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等消費信貸中的不良資產。」
信貸就業為重要指標
陶冬解釋,這次金融市場出現信貸斷流的情況,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從未出現過的。
因此,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要經濟復原,在千千萬萬個指標中,陶冬只看兩個:一是信貸,二是就業。所以,近期美國房屋數據、銷售數字以及一些領先指標看,出現的一些樂觀看法,陶冬仍然認為不足以反映經濟好轉。
信貸市場方面,近期英國銀行的每月貸款已回升至40億英鎊,較危機前每月大約借出50億英鎊,相當貼近,較危機後貸款降到10億英鎊的水平回升不少。
陶冬認為:「只有將有毒資產完全除去,銀行才有能力恢復借錢,這個信貸危機才可以過去,當銀行有信心持續貸款,經濟才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恢復起來。」因此,銀行嘗試借貸已是好現象,但能否持續卻有待觀察。
就業方面,陶冬認為仍未好轉,目前續處於差的情況。「當消費者情緒今天好、明天好,這些都沒有關係,那怕你今天情緒好,但明天沒有工作的話,後天的情緒會更差,又或者,你今天可以還貸款,如果明天沒有工作,你就還不到貸款。」陶冬說。
陶冬指出,目前美國的就業情況沒有得到根本好轉,所謂消費、房地產、領先指標好轉,這些都不可信。美國現時每月約有69萬人失去工作,若數字降至63萬人,而說情況是好轉,那是沒有道理的。在歷史上,現在處於最差的情況,或者是歷史上第三差的情況,結果都是差。
若然目前每月新增失業人數降至35萬,則可以相信情況好些。他認為實際經濟情況須靠消費,而消費要靠就業人數回升,但若失業率未見改善,這不會是一個真正的復甦。「雖然現在市場上不確定性下降,卻不代表病人可以走出ICU急救室,走出醫院,就可以立刻跑步。」陶冬說。
----------------------------------
陶冬將金融危機分為4個部分︰
【金融危機四部曲】
一:市場危機,由次按到雷曼事件,引發災難性的市場危機,市場信心崩潰;
二:信貸危機,出現銀行與銀行之間不信任,存戶對銀行之間缺乏信任,全世界的信貸因此出現強烈收縮;
三:消費危機,當市場出現下滑,企業集資及融資能力不存在,拖累經濟面臨戰後最差的情況,令就業下滑;
四:生產及出口下滑,導致消費不景氣。
「不同國家受到的影響都不同,亞洲受前3部的影響不大,原因是亞洲沒有買有毒債券,沒有像美國過度消費,不過,需求下降,令亞洲地區出口受到打擊。」陶冬眼中,最有活力,最快走出谷底的地區,仍是中國(詳見下文)。
----------------------------------
1929年大蕭條 Vs 金融海嘯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一段時間,大企業倒閉,金融市場秩序混亂,各國共同努力聯手救市,以零利率、注資、干預市場的手段,尋求方法將全球經濟拉出谷底。市場關心的是,究竟全球經濟是否就此漸露曙光呢?
目前市場的情緒未至於如去年雷曼爆煲時陷入低谷,陶冬指出,去年雷曼爆煲,市場信心陷入崩潰,經過全世界用空前的態度及資源救經濟後,相信金融業最不確定性的時刻已經過去,現時大家對金融業看法較樂觀。
其實,陶冬未至於過分樂觀,對金融業的後市抱有一點保留;但幾可肯定的,陶冬認為,美國不會陷入1929年大蕭條的情況。
事實上,過往全球曾經歷大大小小形式的衰退,經濟起起落落亦是正常現象,陶冬認為,這次被稱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主要是由資金斷流所造成。
今次美國經濟未至於出現1929年大蕭條,陶冬指出,全靠各國用空前的資源救市,這是1929年沒有做到的,危機的演變主要在於政府的行動及採取的態度。
陶冬認為,經濟衰退是由很多場危機組成的,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除了金融危機外,更由於之後政府的一連串政策失誤,而構成較長時間的衰退。
「與目前危機不同的地方,是當時美國1929年出現的大蕭條,政府採取財政收縮政策,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令經濟加速衰退,產業惡性循環,令當時GDP收縮25%,失業率達到25%。」陶冬認為歷史重演的機會不大。
...................
陶冬炮轟美政府功夫不足
「今天政府改變遊戲規則,已不再可恥,因為讓經濟衰退才可恥。」陶冬指出,政府用前所未有的干預,向銀行注資,改變遊戲規則,更改會計制度,政府空前飛身拯救經濟,盡管令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機會大減,「政府的去毒過程雖然是向前邁了一步,但卻不夠充分。」
蓋特納推出公私投資計劃(Public 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me),試圖在市場的框架下利用私有資金來剝離有毒資產。陶冬的形容是,潛在風險幾乎由政府獨自負擔,但利潤卻流向私人投資者,無論如何都是「你賺錢,我吃虧!」
「蓋特納的方案,必定能吸引很多私人資金參與,但讓政府即納稅人,承擔往後這種無窮無盡的風險,是很難得到國會第二、第三批撥款的。」基於這種過度優惠私人資金的設計方案,陶冬認為資金勢必難以為繼,因此,對金融業有所保留。
====================================
【中國篇】陶冬眼中 中國最有活力
「金融海嘯令全球各國都摔了大觔斗,但中國是20歲青年,美國是40歲中年,歐洲是60歲的老人,日本是80歲,跌下便骨盆碎裂的人。」陶冬指未來,世界不需要有G7,也不需要有G20,有G2便行了,而這個G2,則很明顯是中國和美國。
GDP保八仍有難度
前面已談過美國的部分,餘下中國的部分,陶冬的重點是,「GDP跌穿7%的風險已消失。」不過,「要達到8%卻依然有一定的難度。」
所謂的難度,有以下3點:
1. 內需持續性
中國首季GDP增長6.1%,雖然低於陶冬預期的6.3%,但當看到部分數據反映私人消費活動有起色時,亦表露出對未來經濟的絲絲期望。
「當全球銀行缺乏資金供應時,中國已立刻放寬銀根提供資金,並逐步流向經濟,當別人在救市時,中國的基建項目已轉化為企業定單……財政政策是最有效的工具,但政府支出只是興奮劑,而不是正常狀況。」陶冬認為要讓中國經濟重新回到長期增長,必需要靠內需,他相信沒有最終需求,是做不到的。而首季樓市、汽車銷售,旅遊等消費情況的明顯好轉,持續性仍待觀察。
2. 失業率未見底
「4月份的出口定單,雖然比過去幾個月有所改善,但整體還是很差。」陶冬指,內地重建庫存帶來生產定單。雖然會陸續顯現,但外圍市場的環境依然很差,出口壓力仍很大,陶冬並預計中小企經營情況還會轉壞。此外,學生就業的問題也值得關注,所以,他預期未來6至9個月,就業情況會惡化,屆時對社會消費零售,也會帶來挑戰。
3. 經濟冷熱不均
近期正值中資公司業績期,當記者問及這段期間有否和一些內地上市公司管理層會晤,了解企業信心及經營環境變化的情況,陶冬回應說:「部分行業的信心和經營情況的確有很明顯的改善,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商,一些建築設計業已開始加班工作,對我來說是很吃驚的事情,此外,基建項目的定單也在上升。不過,這些都是個別情況,大多數的行業仍在掙扎、等待之中,企業復原的情況反映經濟發展很不均勻。」
對於近月市場盛傳的第二輪救市方案,又或4萬億元人民幣是否足夠的問題,陶冬非常乾脆地回答︰「4萬億到底是甚麼,我到現在還弄不清楚,4萬億在我眼裏,更多是反映政府拯救經濟的決心……當我們還沒弄清楚4萬億的內容時,就很難說它到底是夠或不夠!」
至於自去年第四季以來,中央推出各項保經濟措施的成效,陶冬的評價卻頗為正面,「從目前看來,經濟的確看到有些好的迹象出來,令我相信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但是消費還不是很穩定,出口情況依然嚴峻,民間的投資除個別領域之外,未算明顯復甦。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未面臨其他問題,我覺得未必馬上需要其他新措施。」
碓保出台措施達最大效益
「北京領導層今天對於控制經濟的信心,要比去年第四季明顯增強,當時不知道外圍經濟有多壞,內地的經濟要用甚麼方法刺激,和達到甚麼樣的效果……但今天我覺得很好,若然說做得過了的,則是短期流動性(熱錢)過多。」陶冬認為,政府應把出台的措施做好,達到最大效益,而非推出更多措施出台,並建議多點刺激消費政策,少點流動性刺激。最後,他補充,「保八」雖有一定難度,但與2、3個月前比較,信心有所增加。
----------------------------------
陶冬教看中國經濟
「我們在去年7月時已大幅調低中國的經濟增長,當時是投行中看法最悲觀的,但到了11、12月份時,當所有人調低經濟增長時,我們開始上調……到近期房地產市場開始活躍起來,的確為其他經濟層面帶來影響,但我們並未改變經濟預測,反而市場其他的分析員開始向我們的方向靠攏。」問到對中國經濟形勢見解獨到的陶冬,有何分析及掌握中國經濟的竅門,他的即時反應是:「不能一概而論!」
「看中國經濟,不要光看幾個大城市,也不要只看沿海地區,一綫城市和二、三、四綫城市的經濟水平,當然有出入,但二三綫城市卻較少受外部環境影響。中國的出口、製造業不好,但服務業卻很旺,你到超市、餐廳,根本感受不到經濟增長放緩的迹象。很多外國分析員,看中國電力情況評估經濟,但與電力關係較大的,主要是重工、化工等企業,像農村市場、服務業根本用不上多少,如果單看電力衡量經濟情況,則有偏頗。」陶冬強調,分析中國經濟,應作多方分析,切忌一概而論!
----------------------------------
陶冬談中國資產吸引力
「雖然與過往相比(過去2年中國GDP增幅均為雙位數)會很難看,盡管中國一條腿跪下,但當全世界都躺下時,它仍然是站得最高!」陶冬的形容,正是全世界聚焦中國市場的原因。
中國的活力,會否讓中國資產變得吸引,從股市、資產、貨幣,陶冬均一一細數。
「H股指數於過去1年半跌了很多,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亦較1年半前少了而不是多了,這不代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跌了,實際卻是全世界的錢少了,資金對購買風險胃納的心態也變了。有錢投資股市的人,過去有100萬元,他們願意將80萬元投放在高風險的資產,但今天卻只投入10萬元。」陶冬以市場因素——風險胃納,解釋緣何全球看好中國經濟,但相關資產仍與高位有頗大距離。
談到近期A股與H股較強的走勢,除了反映經濟改善情況外,陶冬亦提出,首季內地新增的4.58萬億元貸款中,預計約40%為熱錢,部分已流到股市、樓市,對部分資產格價推波助瀾,投資者亦應當心,但對於擁有風險承擔能力的資金,陶冬認為:「中長綫也許出現一些機會。」
內地樓市最壞時刻已過
而產業鏈眾多的房地產市場,近期狀態大勇,陶冬直言:「要樓市回到2007年的水平,是不切實際,樓市主要是成交量反彈,往後還是以穩定為主。」他又提醒大家,內地樓市的最壞時刻雖然已過,但卻要小心成交中潛藏在不真實的交易情況。
至於不少本港市民持有的人民幣,雖然業界預期年內人民幣波動性不大,然而,其國際地位卻不斷攀升,陶冬更在自己的博客斷言,「10年冉冉升起的新國際儲蓄貨幣,不是虛擬貨幣,而是人民幣。」
陶冬笑言金融海嘯打碎了很多偶像,包括格蘭斯班、花旗,以及美元。「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很少遭到質疑,今天大家對美元的信心動搖了,另一方面,不管是歐元、日圓,大家都沒有信心,反而對人民幣的信心增加。」陶冬指出,人民幣目前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雖然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但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一個進程,從交易貨幣投資貨幣,最終變成儲蓄貨幣,中間還有很多技術、政策的問題有待解決。他認為當出口不再是增長和就業的主要泉源時,人民幣的升值是利多弊少。
﹏﹏﹏﹏﹏﹏﹏﹏﹏﹏﹏﹏﹏﹏﹏﹏﹏﹏
陶冬Profile︰
▲現任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
▲1998年加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側重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同時兼顧亞洲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此前曾任香港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及中國研究部主管。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博士、經濟學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